三箱装满人间情
——访桃源县“超钻石婚”老人陶大成夫妇
马年端午过后,我随县委老干部局郭爱华局长一行前往县政府机关宿舍区,采访陶大成、李梅基夫妇。说明来意,陶老夫妇似乎有些腼腆,一个劲地推脱:“没什么,没什么”。在我们再三央求下,老人一起从书房里搬出三口精致的小木箱,饱含深情地告诉我们,这是他们夫妇风雨同舟、相依相伴六十一载的宝贵财富,里面装的虽是信笺、照片和荣誉证书,体现的却是他俩的忠贞爱情、与晚辈的纯朴亲情、与同事的真挚友情和对党对人民事业的满腔热情。
“1953年6月15日,是我和梅基结为夫妇的纪念日”。陶老找出当年的“集体婚礼证书”,乐意接受了采访。“那年,我与梅基都不满20岁,但在那个年代却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结婚之前,我和她同在县人民银行工作,她经常以向我请教业务为由与我套近,久而久之,相互之间产生了爱慕之情,一日不见,大有如隔三秋的感觉”。陶老津津有味地回忆。“银行里有几对年轻人结婚,单位上举行了一次集体婚礼。我与梅基就是在那场集体婚上牵手的,转眼间,这一牵就是60余年”。“60多年来,夫妻生活曾经有过的苦涩甘甜,如今都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陶老动情地叙说。
那年8月上旬,蜜月刚过的他被银行指派到远离县城的沙坪、牯牛山等偏远的山区收取茶叶贷款,一去就是数月半载,这对新婚夫妻的情感,实在是一种煎熬。为了减轻天各一方的痛苦,他们约定每月十五下午6时通一次电话,用以互报平安、倾诉衷肠。当年腊月十五,他从牯牛山管水收款回来,已是下午七点半钟,本以为身怀六甲的妻子不可能还在电话机旁等他的电话,哪想到电话一通,就听到了妻子温情脉脉的问候,高兴得他喉咙哽咽、泪水夺眶而出。
1970年,陶大成夫妇从车湖垸农村下放锻炼回到县城,刚刚结束牛郎织女生活,妻子李梅基又因工作需要抽调参加石门铁路建设。在妻子漂泊异乡的那段日子里,陶大成除一次请假专程看望妻子外,平时全靠一纸书信传达思念之情。整整三年下来,饱含夫妻恩爱的信笺便装满了一箱子。
陶老夫妇的四个女儿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缺油少盐的漫长岁月里,李家三个年幼的弟弟靠他俩抚养,陶家父母双亲由他俩接济,加上女儿们陆续出生,压在他俩肩上的担子逐年加重,生活上的确有过很多的艰辛和无奈,但心思极细的陶大成夫妇总是千方百计改善生活,家里的气氛总是那么其乐融融,欢声笑语常年不断。
陶老夫妇除了克勤克俭、想方设法不让女儿们挨饿受冻,还经常勉励她们勤奋学习,增长才干,争做国家有用之人。在他俩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下,四个女儿恢复高考制度后陆续考入大中专院校深造。“如今,长女是县人民法院法官退休;次女是中科院长沙所技术骨干;三女是县农民教育办公室主任;小女是省儿童医院教授。孙辈四个除一个还在大学就读外,一个硕士、两个学士已经就业,成了各自单位的骨干力量”。陶老从照片箱里抽出那张特意放大了的“全家福”,一五一十地给我们介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陶老夫妇不仅育女有成,工作上也业绩骄人。采访时,我们仔细翻阅了两位老人珍藏的荣誉证书,系统地了解了他俩的过去。陶老退休前曾多次立功受奖,且荣膺过“全国农村合作经济财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还先后多次获得科技成果和科技推广奖,其中一项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省级科技推广二等奖。老伴李梅基也毫不逊色,在职时总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经常被抽调参与中心工作,并多次被评为常德地区统计工作先进个人。
“退休以后,咱俩天天同进同出,一起买菜、一起散步、一起打门球、一起做健身操、偶尔也一起去外面旅游观光、摄影采风”。李梅基老人告诉我们,78岁那年,他俩手牵手登上了桂林龙脊梯田。今年陶老80大寿之际,他俩同遊了丽水、周庄和华西”。此外,陶老还担负着履行好几个社团组织职务的职责和义务,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他以县法院司法会计鉴定员身份鉴定的12起经济案件,准确率达100%;他以县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法律顾问身份先后9次赴长沙、去常德、到法庭,依法保护了县老科协会员卢万俊“桃源大叶茶”的知识产权;他以土地纠纷仲裁员身份参与了在桃源县召开的全国农村土地纠纷仲裁现场观摩会对典型案例的公开仲裁,受到观摩者的好评;他作为县老科协常务理事兼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团长,两次被评为常德市优秀老科技工作者。
聊起夫妻相处之道,陶老夫妇用“相互尊重,相互谅解”八个字概括。他们共同感到:一个家庭,夫妻双方首先要做到相互尊重,这样才能使感情牢固,生活融洽;遇到矛盾与分歧时,要做到相互谅解,相互关心,这样才能避免家庭矛盾激化,达到融洽相处。正因为如此,相濡以沫了60多年的两位老人虽然不再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年,但他们夫妻之间的爱情,却一如当年那般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