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献余热 竭力服务强“三农”
发挥优势献余热 竭力服务强“三农”
市直农业分会
常德市老科协农业分会于2001年11月17日成立。现有会员78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6人、副高职称的20人、中级职称的28人。我会成立以来,在市老科协的组织指导及会员单位市农业委、市农科所的大力支持下,全体会员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和专业特长,着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研究、技术服务,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作出了贡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围绕杂交水稻优质,开展攻关推广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发明了杂交水稻,突破了水稻产量不高的瓶颈。杂交水稻虽然产量很高,但是品质不优。如何提高杂交水稻品质已成为水稻育种工作者重点攻关的重要课题。
为了提升杂交水稻品质,我会会员、水稻专家骆正鑫、李伊良在职时长期坚持优质杂交水稻育种与推广工作,攻克了杂交水稻高产而不优质这一世界难题,培育出来我国杂交稻第一个高产不育系品种“金23A”,填补了我国杂交稻无优质的空白。该产品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推广计划的重点推广项目。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退休后,李伊良、骆正鑫仍然致力于优质杂交水稻的推广工作。一是开展办点示范,在他们技术指导下,国内各示范点普片表现优质高产,促进了优质杂交水稻的大规模推广。二是开展技术培训,两位专家不顾年事已高,不辞辛劳,经常深入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技术讲课,较好地推广普及了优质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开展种子生产,为了向农民提供优质杂交水稻种子,他们常年坚守育种基地,认真培育良种,确保了优质杂交水稻种子的需要。目前“金优系列组合”已在国内外推广近2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特别是年近八旬的李伊良还在主持省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课题和国家“863”计划协作项目。他天天坚持在田间地头,每年夏在湖南,秋在广西,冬春在海南,一年当三年用,继续攀登水稻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高峰。
骆正鑫、李伊良在杂交水稻优质高产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也获得了很多荣誉。骆正鑫获科技成果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还获得国务院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李伊良获科技成果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还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拔尖人才、省劳动模范、首届湖南光召奖,省科技攻关先进工作者及省老年科技精英等荣誉称号。
二、围绕发展富硒产业,开展技术研究
硒是人体每天必需的营养元素。发展富硒产业是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人民受益的朝阳产业。为了推进富硒产业发展,我们开展了“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课题。一是开展补硒产品研发。要生产富硒食品,首先要有补硒产品。为此我会理事、高级农艺师颜送贵,第一会长、研究员邓正春会员潜心研究,攻坚克难,经过反复技术攻关和多次对比交叉试验,研发出了“富硒增甜素”、“富硒生物有机肥”、“维生素锌硒肥”、“铬锌硒肥”等4个补硒产品,并分别获国家发明专利。这些补硒专利产品的研发投产,为开发富硒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开展富硒技术研究。为做到科学补硒,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邓正春、颜送贵会员着力开展富硒技术研究,对水稻、油菜、水果、蔬菜、茶叶、油茶及食用菌等60多个品种进行富硒试验,摸索总结出了完整的科学富硒技术,破解了农产品富硒难题,为开发富硒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制定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64项,并由省质监局发布实施。这些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推进我省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撰写出版富硒专著8本,发表富硒研究论文160多篇。完成的“富硒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2011年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是开展富硒食品开发。我们在补硒产品和富硒技术上取得一定成果后,就着力抓富硒产业开发和富硒技术推广,让富硒成果广泛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去,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企业效益、造福广大人民的目的。目前,全市创建富硒企业及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50多个,开发富硒农产品近100个,推广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面积达35万多亩,每年为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8.5亿元。
邓正春累计获科技成果68项,发表学术论文182篇,出版专著7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制定省地方标准89项。先后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颜送贵获科技成果1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48篇,出版专著5部,参与制定省地方标准64项,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省老年科技精英等荣誉称号。
三、围绕增加农民收入 开展技术服务
(一)组织科技下乡。据统计,每年本会配合市农业委组织开展技术讲课15次,科技下乡12次,印发农业技术资料2万多份,送种子3000多公斤、种苗5万多株、肥料15吨,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3月13日,我会组织部分会员深入到市委书记点村,即鼎城区灌溪镇黄土山村,配合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开展一次大型送科技、送文化下乡活动,受益农民1000多人。我会印发水稻栽培、柑橘栽培及农作物病虫防治资料2000多份,并为200多位农民解答了技术疑难问题,深受农民欢迎。2010年5月8日,我会在津市市灵泉镇开展了一次送科技、送肥料下乡活动。送肥料3.5吨,发放技术资料1000多份,向农民详细介绍了水稻、柑橘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同年9月3日,我会组织本会农业专家深入到鼎城区雷公庙镇张家垭村为农民讲授了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印发资料1000多份,发放油菜良种100包。2014年至2015年我会第一会长邓正春多次在市政协李爱国主席点村——石门县雁池乡水晶庙村开展水稻、茶叶、油茶技术讲课、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促进了该村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开展办点示范。我会建立了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6个科技服务点村,43个科技示范户和14个科技扶贫户,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做了一些工作。第一会长邓正春联系了3个科技服务点村,13个科技示范户和3个科技扶贫户。每年自己贴资金近万元为3个科技服务点村争取项目和资金;经常为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讲课、咨询服务;每年给贫困户各支助现金1000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目前,3个点村面貌大为改观,农业得到了发展,农民增加了收入。如汉寿县毛家滩乡马井村曾经是典型的贫困村,为使该村摆脱贫困,他帮助争取各项资金近百万元,现该村新修了公路,新建了村部,26户农民住上了新房。科技示范户张高农、张光北、朱诗友年收入3~5万元。科技扶贫户张小老过去难以养家糊口,现在年收入2~3万元,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我会会长、研究员王泽兵多年坚持棉花品种选育,已培育棉花新品种4个,并通过省级审定,主持完成的“湘农棉新品种选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2014年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常年开展棉花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常务理事李贤祺多年在石门县夹山镇马塔村农民王巨川家指导棉花生产,使该农户棉花连续五年增产增收,并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与时俱进 夕阳焕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