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倾“三农”献余热
情倾“三农”献余热
记桃源县老科协常务理事 高级农艺师邹瑞华
桃源县老科协 余益新
提起晚年生活,不少人眼前会呈现出老态龙钟、深居简出的图景,然而,桃源县却有这样一位女性长者,以退休不退志的精神状态,奔忙在广阔农村,服务于农业农民,把晚年生活过得精彩纷呈。她就是桃源县老科协常务理事、高级农艺师邹瑞华。在以往漫长的农科职业生涯中,她业绩骄人,硕果累累。退休16年多来,她始终放弃舒适安逸的家庭生活,把自己对农业的情凝结在大地上,对农民的亲倾注在田野上,对农村的爱洒播在绿色中,用老有所为的实际行动,为桃源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和农村的繁荣,做出了令人敬佩的贡献。
退而不休 深爱农业
1999年年底,邹瑞华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从县农业局土肥站站长岗位上退下来,但她退而不休,依然深爱农业,关心桃源农业的发展,并积极主动协助局、站开展工作。在她的指导和努力下,桃源县涉农的相关工作,多数居于全市领先地位:2001年,在全市率先建立“农业环境监测管理站”,2002年在全市首家建立“农残速测室”,2004年,在全市第一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站”。
凭着扎实的科研功底与深厚的科技造诣,邹瑞华敏锐地觉察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桃源农业只有走无公害绿色农业的路子,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求得发展。为此,邹瑞华找领导、跑部门,争取经费扶助,争取政策支持。她的呼吁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久,县里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开发领导小组,农环监测站有了正式的人员编制。
与此同时,邹瑞华还主动牵头筹划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为此,她找市里、赴省城、上北京,争取项目;下乡镇、进农户、看田头,制定规划。短短两年时间,她和她的同事们跋山涉水,足迹遍布整个桃源。2000年,桃源县被确定为湖南省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面积1万亩;2001年,桃源县被定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无公害茶叶基地县,面积10万亩;也就在这一年,桃源县还被列入湖南省无公害茶籽、菜籽示范基地县,面积5万亩。
只有稳步拓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才能有效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邹瑞华于2004年投入了一项更大的绿色工程,即通过对土壤、灌溉水、大气环境的检测和综合评价,进行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认定。就为争项目、跑经费,邹瑞华成了当时县内闻名的“难缠”专家。经过书面汇报、口头请示、当面索要批示,最终由县财政安排了18万元项目经费。为了使项目尽快启动,邹瑞华亲自确定步骤、方法和措施,并参与每个环节的检测。仅就土壤、大气、水质的3项取样,全县40个乡镇共设800来个样点,年老体弱且严重晕车的邹瑞华,居然参与了其中多数样点的取样工作。晕车了,下车吐了再走;累极了,坐下歇一会又干;后期整理资料时有一次竞在办公室昏迷了3个多小时。在邹瑞华敬业奉献精神的影响感召下,桃源无公害农产品环境认定工作进度迅速,质量很高,结果成为全省首批29个无公害农产品环境认定整体推进县之一,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面积144.49万亩,其中水稻70万亩、油菜47万亩、茶叶5.7万亩、水果18.59万亩、蔬菜3.7万亩。此后,桃源县连续多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先进单位”。
身体力行 造福农民
在大山深处的太平铺乡,讲起邹瑞华服务农业、造福农民的故事,古洞春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卢万俊如数家珍,感慨万分。为了开发万亩无公害茶叶基地,从2000年开始,邹瑞华带着她的一帮同事奔走在杨溪桥、茶庵铺、太平铺等乡镇的崇山峻岭。卢万俊告诉我们,为了他的10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邹瑞华去过不下一百次,但从未拿过茶厂一包茶叶,也没吃过他家一餐饭。然而也就在那段时间,邹瑞华帮助他制定生产规程,提供技术指导,还利用关系跑项目,争取到10余万元资金,免费为他的百亩无公害茶叶基地培植了樟树防护林,安装了自动喷灌设备,为其获得茶叶优质高产创造了更加优越的环境条件。
茶庵铺镇腾琼茶厂厂长钟开琼同样感谢邹瑞华。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邹瑞华为把腾琼茶厂的42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落到实处,不知跑了多少里山路。每到一块基地,不论是地址选择、条件测试,还是面积丈量、技术指导,她总是抢在年轻人之前。有一次,邹瑞华赶到茶安铺镇陈家溪村测试茶园土壤水质,因为晕车实在不能再坐车了,硬是顶骄阳、冒酷暑、步履蹒跚地走了8公里山路,把同行的茶厂厂长钟开琼感动得热泪盈眶。通过邹瑞华逐家逐户精心指导扶助,仅茶庵铺、太平铺两个乡镇就发展无公害茶叶基地两万多亩。此外,她还想方设法争取资金6万元,免费为1700多亩茶园栽种了4000多株生态防护林,受益茶农达200多户。
基地建起来以后,邹瑞华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竭尽全力培植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为了帮助腾琼保健茶厂创出“腾琼”、“灵芽”两个茶叶品牌,她不仅免费为该厂添置农残检测设备,还亲自设计茶叶生产程序。在她的建议指导与帮助扶持下,该茶厂基地先后成为省级、国家级无公害茶叶基地。两个品牌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3年被评为中国绿色驰名品牌,2004年被评为中国特产暨特色农业博览会绿色产品金奖,2005年被评为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金奖。
在助力古洞春茶叶公司培植“野茶王”、“古洞春”两个品牌期间,邹瑞华同样亲力亲为,现场指导生产,动手整理资料,帮助申请产品认证。从2000年开始,“野茶王”也先后被国际文化艺术学会评为中华驰名产品,被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名茶评比评为金奖,而且还被国际茶叶文化研究会评为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古洞春茶叶公司的茶叶因此出口到世界各地。
在培植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上获得过邹瑞华无私帮助的企业远不止这两家。明月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原本是一家生产食用油的小型村办企业。是邹瑞华自愿充当企业的科技顾问,帮助他们建基地、提质量、上规模、扩市场。“明月”牌茶籽油、菜籽油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后,企业产销两旺,成长为湘西北最知名的油脂企业。“鲁胡子”辣酱有限责任公司以前是一家家庭作坊,生产规模扩大后,产品质量无法提升。邹瑞华帮助企业抓生产规程、抓产品质量,抓产品认证。现在,“鲁胡子”品牌声名远扬,企业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桃源县群众馈赠外地亲友最好的绿色礼品。为保护和发展桃源县的这些无公害农产品品牌,邹瑞华又提议和推动驰名商品原产地保护工作。目前,桃源县已有桃源大叶和瓦儿岗辣椒两个品牌申请到国家级驰名商品原产地保护。
不遗余力 建设农村
随着生态农业观念逐步落地生根,桃源农村已呈现出一片绿色。面对桃源农村的深刻变化,邹瑞华又着手为桃源农村的发展设计新引擎。从2005年开始,为了扩大桃源绿色农业的成果,邹瑞华利用自己在省内农业界的影响,为桃源争取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重点项目。八月,邹瑞华带着同事早晨6点钟出门、晚上7点钟回家,短短3个月时间,完成全县14个村3500多土样的采集分析。别的县一个组一天只能取6个样,邹瑞华带的组一天要取20个样。现在,测土配方施肥已经在全县40多个乡镇采集土样7000多个,完成化验分析项次26000多个,相当于对全县耕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营养分析,彻底实现了桃源农业的科学施肥,“按需供养。”。也就在这一年,桃源县被评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
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在全县掀起,邹瑞华又带领同事着手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用她的无私奉献,为仙境农村描绘更加绚丽的未来。乡村清洁工程是2006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农业部启动的一项重点工程,包括农业生产清洁工程、农村生活环境工程、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工程。邹瑞华作为桃源这一项目的主要倡导者和技术顾问,带领着同事们走漳江镇、赴马鬃岭,当年就完成了两镇两村的项目试点,为800多个农户免费完成了改水、改厕、改厨、改路、改栏、改院。现在的漳江镇宝洞峪村,村居环境像公园,乡村房屋像别墅,房前屋后是花园。农民群众生活环境美了,生活方式变了,生态意识强了。新的农村面貌吸引外省、外市50多批次的领导来桃源参观,也得到现场调研的农业部、省、市农业专家的一致赞叹。
2008年,邹瑞华牵头开展了农业污染源普查,并为全国循环农业现场会议提供了清洁养殖现场;2009年,邹瑞华想方设法为改变桃源农村面貌争取到了国家农业部“野生中华猕猴桃原生环境保护点”建设项目(资金99万元)和国家发改委“洞庭湖西部湿地(桃源)农业可持续利用建设项目”(该项目第一期资金450万元,第二期资金800万元)。2014年,周瑞华不顾年事已高,主动请缨参与该局在陬市镇三里铺村进行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试点。得到同意之后,她不论天晴落雨,朝去晚归,全身心投入。在村里宣传群众,引导群众,帮助做思想发动工作,还参与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促进了该村建设顺利推进。凡到该村参观的无不被邹瑞华老人那种“钟情事业、倾情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有位熟悉邹瑞华老人的人怀着敬佩的心情算了一笔账:邹瑞华退休16年多以来,每年为桃源奉献的价值在亿元以上。然而,一辈子与农田打交道的她,除了情注农民、情倾农村、情痴农业,自己却依然清瘦依旧、清贫如故,唯一的财富便是墙上那块“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工作者”的奖牌。在桃源县连绵不绝的绿色里,留下了她太多纤细匆忙的脚步;在桃源县五彩斑斓的色彩中,留下了她太多无私无畏的奉献。2006年,邹瑞华作为全省唯一的女性代表,被评为全省10大老科技精英。如今的邹瑞华,仍然在为桃源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和农村的繁荣而呕心沥血,不懈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