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兴会促和 建设高工之家
坚持兴会促和 建设高工之家
市直高工分会
常德市老科协企业退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分会(以下简称高工分会)成立于2008年6月,现有会员342人,平均年龄73岁。会员均为企业退休、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老同志。高工分会成立近7年来,按照“保健康、献余热、促和谐”的工作方针,创新工作思路,运用活动载体,加大服务力度,突出和谐稳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被广大会员称为“高工之家”。
一、立足于搭建平台
我市企业退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有的是五、六十年代从高校毕业分配到我市国有企业工作的、有的是服从组织调动从行政事业单位调入的、有的是为了支援三线建设,从沿海大城市调来的。他们都曾是企业的技术骨干与精英,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了青春、奉献了才智、奉献了毕生。但到他们年老退休后,原企业大多改制破产,失去了原有的“家”,纳入了社会化管理;加之退休待遇“双轨制”等原因,造成了部分企业退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偏低,生活拮据,他们有话无处说,困难无人帮,心理有诸多的失落感和不平衡,怨气较多,上访不断。
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关注与重视,经市委常委研究,决定在市老科协组建企业退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分会,明确一名副市长负责,挂靠市经信委管理,并抽调3名处级干部和2名工作人员开展具体工作。高工分会成立后,根据按属地、分系统、成建制的原则,组建了11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由所在地的区县、(市)政府、企业分管领导为管理责任人。
成立伊始,高工分会明确把发挥三个平台的作用作为工作的立足点:一是成为市委、市政府联系退休高工、了解民生的平台;二是成为企退高工发挥技术、智力、经验优势献余热的平台;三是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常德的平台。通过交朋友、办实事、办好事,让退休高工们深切地感受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重新找到“家”的感觉。
二、致力于凝心聚力
几年来,我们根据企业退休高工的具体情况,着力开展了四大活动。
1.把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做到位
几年来,高工分会始终坚持走访会员,问寒问暖服务到家庭,有困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始终坚持献爱心、送温暖,凡因病住院的会员,分会及各小组都派人前往探望,把市委、市政府的关爱和温暖及时送到他们的手上,每年到医院及家庭探望病人均有30余次;始终坚持重大节假日的慰问活动;始终把扶贫帮困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两个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临时生活困难救助)解决企业退休高工的实际困难,6年来享受救助280人/次,救助金额100多万元。
原桃纺退休高工曾华秀2009年患恶性肺部肿瘤,并转移到脊椎、颈椎等处,多次住院治疗花了几十万元,家庭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压力,本人强烈的愿望就是速死。我们得知她的情况后,多次电话慰问,开导劝慰,鼓励她和病魔斗争。同时积极帮她争取大病医疗救助,并努力通过民政部门为其救助了6万元。目前,曾华秀康复良好,她专门给高工分会写来了感谢信,表示她全家将永远铭记市委、市政府和高工分会的厚恩。原欣运集团退休高工冯祖钊时年86岁,身患各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不在身边,他生病就找高工分会。2011年3月份,冯祖钊发病卧床2天后打电话给分会,分会及时派人到家里探望,见病情严重,将他背下楼送到医院,并为其办理住院手续,代缴住院费用,聘请陪护人员,使他得到了及时医治。他感慨地说,高工分会比我的亲人还亲。此后,他又2次住院直至病逝,分会都帮助料理,其子女知情后专程到分会道谢。
2.把保健康工作做勤
分会坚持在会员中倡导科学养生,做到了“六个一”,即每年为会员免费订阅一份《中老年自我保健》杂志;赠送一本自我保健科普书籍;为会员做一次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召开一次以上自我保健座谈会交流经验;坚持每年评选一次健康之星;组织一次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健康休闲游,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除此之外,分会还适时组织各种保健知识讲座,推广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2013年,我们组织了一次“自我保健大家谈”活动,发动广大会员撰写开展自我保健的心得体会,从中精选了20多篇文章编印成《自我保健大家谈》一书,发给每一位会员进行交流学习。几年来分会有10人被评为市老科协“健康老人”,分会也多次被市老科协评为全市“自我保健工作先进单位”。
3.把服务中心工作做活
高工分会会员们年龄虽大,但老骥伏枥;虽已退休,但老有所为;身体欠佳,但乐于奉献。因此,分会每年都组织退休高工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深入地展开调研,建言献策,为常德经济社会发展再做贡献。分会每年收到各种调研文章,建言献策不少于30篇。如:《关于改进德山开发区公交车的建议》、《桃源县城周边水产养殖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其对策》、《市直煤矿农民工突出问题及对策》、《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及其对策》、《老国企“起死回生”之我见》、《从舌尖上的中国说起》、《学习十八大精神,倡导赈酒新风》等调研报告,材料扎实、分析透彻、建言中肯,为政府部门作出科学决策、制定工作方案、落实改进措施发挥了参谋作用。几年来,我们有10多篇调研报告获得了市老科协建言献策二、三等奖。
还有一些会员潜心科技研发。原有线电厂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宋光明同志退休后自主创业,创办了 “湖南德海通讯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引进了一批专业人才,共同研发了2项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主打产品TZQ—2系列调度告警系统通信装置产品,还为国家多个重点工程提供专业技术服务。2012年宋光明同志第二次创业,在西洞庭投入3000万元,历时一年,建成了一座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标准化厂房,奠定了公司做大做强的坚实基础。分会多次组织人员到该企业调研,为其建设发展献计献策,并在市老科协的帮助下,通过市科技局等部门为该企业筹措了30万元科技发展资金和新产品开发资金,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4.把维稳促和谐工作做实
做好维稳促和谐工作是我们分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工作方法上我们做到了“五早”:早摸排、早掌握、早分析、早报告、早预防。2014年国家停止了对企业退休高职人员的倾斜政策,我省其它地市企退高工想串联我市企退高工到省有关部门集访。得到消息后,我们分会一班人立即上门做工作,并请市信访局牵头,组织企退高工代表到省有关部门就相关政策进行咨询,得到了市信访局的大力支持。6月份,在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带领下,企退高工代表到省人社厅反映了诉求,并就相关政策进行了咨询,从而避免了越级群访事件的发生。这种主动送访方式得到了省人社厅领导的肯定。9月份国家人社部在湖南召开企业退休高工座谈会,我们派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会上国家人社部领导详细解读了企退高工养老保险待遇的历史成因,现在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的打算等,参加座谈会的代表回来后及时向会员传达,为稳定企退高工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企业退休高工群体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群访、越访事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用心于增强活力
老科协组织是一个群众团体,把企退高工这个特殊群体服务好、组织好,必须用心来做,必须具备强劲的组织活力。
一是加强汇报,争取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单位领导重视。我们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广泛了解会员的现实情况和需求的基础上,及时将综合分析意见层层上报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都要召开企业退休高工代表座谈会,倾听他们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意见和建议;每年都亲自探望企业退休高工,让党的温暖融进他们的心里。对退休高工们待遇偏低的诉求,市委、市政府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力给予倾斜和照顾。为解决企业退休高工家庭生活困难问题,市委书记亲自深入其家庭走访了解情况,然后指示有关部门制定专门针对企业退休高工的“两个救助”实施意见。退休高工经常说:市老科协架起了沟通市委和我们的桥梁。
二是积极协调,争取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根据市委、市政府对企业退休高工问题的决策,我们高工分会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让其了解企业退休高工的详情和高工分会的特点。各相关部门都对企退高工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市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企退高工活动、工作经费,以及解困、体检、慰问、参观考察等专项经费,并纳入当年财政预算,确保按时到位;市民政、医保等部门为企退高工“两个救助”定期提供服务;市科技部门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科技发展资金为企退高工发挥余热,提供资金支持;信访、人事、社保等部门对企退高工的各种诉求积极反映,耐心释疑,并向上级部门专题报告,力求得到合理解决。企业退休高工动情地说,是老科协让我们享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是积极作为,争取会员认同。多年来,老科协高工分会一班人,人往基层走、情向会员投、物朝“贫困流”。在具体工作中,一张笑脸相迎、一句热情问候、一杯茶水解渴、一把椅子让座、一次深入沟通、一个明确答复。做到以情劝导,客观诚恳,疏而不堵,顺心顺气,换位思考,关爱到位。这种真情感滋润着每一位退休高工,他们有想法找分会说,有困难找分会帮,有诉求找分会反映。会员徐学忠患喉癌住院,分会多次前往探望。手术前,徐老担心术后不能说话,希望分会的同志与他说说话。徐老的行为较好地诠释了“高工分会是我家、分会工作人员就是自己的家人”的赞誉。直至徐老离世,分会都一直关爱着他并及时为他办理了大病医疗救助,缓解了就医期间的困难。
几年来,高工分会先后获得了省、市老科协工作先进集体、自我保健先进单位等称号,我们将再接再厉,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