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会员风采>详细内容

心系三农 服务不息

发布时间:2014-12-22 信息来源:津市市老科协 【字体:

心系三农  服务不息 

津市市老科协农林水分会理事  郭海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郭海涛,现年58岁,我从农业局副局长岗位上退线后,加入津市老科协农林水分会。近年来,我发挥多年从事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工作经验,深入农村,服务“三农”,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

一、服从安排退线,工作热情不减

20124月初,津市市委开展全市农村行政村进驻群访工作组活动,农业局领导找我谈话,让我去担任驻灵泉镇龙山村工作组长,我欣然接受了组织安排。我们驻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市委对群众工作的决策部署,指导群众工作开展,收集社情民意,排查矛盾纠纷,及时调解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中去。通过两年群访工作,驻村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没有出现较大的问题,也没有出现因矛盾突出而上访的事件。

2013年驻村工作调整,我从灵泉镇龙山村调整到白衣镇建国村。这两年来,我每月坚持下村入户三天从来没有间断,每月与农民同吃同住,雷打不动,与群众打成一片。驻村期间经常与村民进行座谈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向村支两委和农业局领导汇报。2012年农业局给龙山村解决困难户资金3000元,特别是2013年在高温干旱特别严重情况下,建国村全村12个机埠因设备陈旧,只有两个机埠能够运转,其他机埠都已瘫痪,无法正常抗旱,我向农业局汇报后,得到农业局领导重视支持,及时资助5000元作为建国村的抗旱经费,解决部分机埠的维修,使其正常运转,缓解了旱情。同时,我还发挥多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特长,根据农事季节和农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活动,在两个村重点摸清了40多个农户的种植情况,了解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农户出谋划策,安排农作物科学种植和品种搭配,使农民应用新技术达到高产高效,达到共同致富,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二、开展技术培训,普及科技知识

为了使农户学到科学种地科技知识,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科技致富。针对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多,在家从事农作物种植的都是一些年老、体弱、多病的劳动能力差、栽培技术落后,老百姓种田的积极性低下的情况,积极帮助他们推广实用技术。几年来,我将多年积累的棉花、水稻、油菜、柑桔等作物种植经验和栽培技术资料整理编印实用手册5万余份,分发给农户。同时我还通过政府组织的送科技下乡、技术培训以及到各乡镇开办的农资经营店发放,免费为农民提供服务,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采用。

近年来,我根据市老年科协农林分会安排,先后22次到各乡镇、村对农民进行水稻、棉花、油菜、柑桔进行技术培训,培训人次达2000人次。特别是2013年根据农业局的安排,一个月之内在我市各个乡镇连续8场次对油菜免耕直播轻简栽培技术进行培训,培训人次在700人次以上,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民收益

作为老科协农林水分会理事,我积极参加市老科协农业水分会组织开展的“送科技下乡”活动,还负责推广优良品种,经常到有需求的乡镇、村,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

农作物的产量高低和品质优劣与品种密切相关,俗话说“好种出好苗、好苗产量高”。我市种植的水稻、棉花、油菜的品种繁多,品质较低,产量也不很高,形成了多、乱、杂的现象,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在我市销售和栽培的水稻品种近100个,棉花品种有60余个,油菜品种也有近30个,很难形成优质高产。产量低、抗性差、品质劣的品种约占30%以上,因而,部分农户的产量低下,严重影响我市水稻和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根据这一情况,我选择了产量高、饭好吃、抗性好、品质优、易培管,并适应我市栽种的三期超稻Y两优3218、两优100、杂优H3等优良品种。三年来,推广种植总面积达1.5万亩,每亩净增值在50元以上。棉花品种选择了产量高、抗倒伏、好检花、品质优的湘杂棉14号、华惠4号等优良品种在我市栽培,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三年来,推广种植总面积达1.8万亩,每亩净增值在100元以上。特别是湘杂棉14号,2013年在我市种植面积就超过了8000亩,已成为我市棉花品种中的一支独秀。

四、搞好经营服务,方便周围群众

2001年全市机构改革,我爱人所在单位种子公司被撤销,人员买断下岗,为解决家庭经济来源,缓解经济压力,不给组织添麻烦,我和爱人开办了一个农资小门店,主要从事农作物种子、农药、化肥的零售,以方便服务群众,解决周围农民购买农资远而不便的问题,除此外,我还发挥长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之长,无偿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这些年我坚持到农户的田头地边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栽培技术指导,帮助解决病虫防治。每当听到受益农户喜获丰收取得好效益的消息时,我盛感欣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