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伊良同志近几年优秀事迹
1、面向市场找课题,为企业开发服务
李伊良老师在杂交稻品质育种方面的成就蜚声全国,中种集团三亚公司热忱邀约他领衔开展两系超级杂交稻育种工作。公司每年拿出3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他的两系杂交稻选育工作。他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先后育成2个优质两系不育系、6个强优恢复系,3个组合在国家和省级区试中产量名列前茅,2个组合通过绿色通道试验,即将通过审定。他与中种集团三亚公司的合作,开辟了产学研合作的新通道,是农业科研单位为种子企业的产业化开发服务的新模式。他开拓性的工作和丰硕的成果,受到公司领导的好评。
2、棉田改种出新招,填省内研究空白
近几年,国家取消了棉花收购政策,棉花收购价格大幅下滑,导致大部分棉花生产效益成为负值,棉农改种意向强烈。但具体改种什么?却是困扰政府领导、农业技术部门和广大棉农的大问题。2015年初,市政府朱小平副市长在考察农科所南繁科研工作时,问计李专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问题,既现实又复杂,需要考虑到棉地的生产条件、产品的市场容纳能力、产值、效益等,既要符合棉区的劳动力状况、水利条件、生产水平,又要有较高的生产效益。经过多方论证、比较,他选择了节水抗旱稻。他利用自己在育种界的影响和关系,选择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合作 ,引进了20多个杂交组合,安排在安乡县陈家咀乡进行示范和比较,获得极大的成功。2亩多试验田,平均亩产超过600kg。该试验表明,节水抗旱稻节本省工,种植效益高,增加了粮食产量,既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又不像其他小宗作物,受市场份额限制,符合我市棉区的生产水平和劳力状况。与棉花种植相比较,用工少、投入少、环境污染小,农民收入高300元/亩以上,产品不愁销路。既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还适于机械化操作,符合农村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显著的经济效益和深远的社会效益。从抽穗到成熟,周边县区的农民纷至沓来观摩学习栽培技术,要求购种。为了充分发挥该项目在促进棉区种植结构优化、提高棉农种植效益上的作用,他又通过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市政协,向市委、市政府建议,大力发展节水抗旱稻,引起了领导的重视。目前,与节水抗旱稻相关的2个项目被列入常德市2016年重大科技计划,并申报了湖南省2016年第一批科研项目;2016年示范面积扩大到400多亩,为下一年度的全面推广打下了基础。节水抗旱稻的应用不仅可解决棉地改种的出路,还为水资源不足地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供有力支撑。李伊良老师作为我省节水抗旱稻的首倡者,他所做的奠基性工作,将载入史册。
3、培育新人费心血,树长久发展基业
科研事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大批有学识、肯奉献的接班人。李伊良老师深感人才培养的重要和不易。农业科研工作辛苦,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是坚持不了的;同时它的研究周期长,需要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为了学习继承李伊良老师的工作经验,近些年农科所先后安排了5、6名硕士、博士跟班学习,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他们有些陆续离开了辛劳、寂寞的育种岗位。使这位视水稻育种为生命的科学家感到不可理解,更使他感到挑选和培养接班人问题的迫切。他亲自到科研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站去挑选优秀的人才,在工作上帮助他、在生活上关心他,不仅加强了技术指导,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大胆开展原创性研究。使他们很快掌握了试验方法,能够根据新的目标设计试验,挑起育种工作的大梁。
4、科技创新结硕果,获省级成果大奖
常恢117是李伊良老师晚年培育出的又一个强力恢复系,它恢复力强,用它配组的金优117、中优117、II优117、健优8号、九优8号等一系列杂交稻,米质优良、丰产性好,适应性广,被推广到全国13个籼稻产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000多万亩,增加农民收入16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2年“籼型三系强优恢复系常恢117的选育与应用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