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见成效 服务三农献余热
——记安乡县老科协农业农村局分会会长、退休干部易善贵
易善贵曾任安乡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现任安乡县老科协农业农村局分会会长。2016年退休前夕,他曾在老家黄山头镇长山村的固本湖边养殖了几年小龙虾。那时,小龙虾养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江苏、湖北的一些市、县,安乡县还很少有人养殖。为养殖好小龙虾,他专程去过小龙虾养殖的发源地之一江苏省盱眙县,跑遍了湖北省潜江、仙桃、石首、公安等市、县的众多养殖户,了解产业发展状况,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2013年,他租赁农户30多亩低湖田,进行了必要的改造,在湖北省公安县购进虾苗,正式开始养殖小龙虾。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第一年便取得较好效益。之后每年都有12万元左右的收益(包括稻谷)。2016年办理退休手续后,他将养殖基地转交给妹妹一家经营。而在此时,本县小龙虾的养殖面积也在迅速扩大,很多养殖户由于缺乏技术,盲目上马而吃了亏。看到乡亲们遭受损失,他很心痛,脑海中便滋生了一个念头,自己养殖了几年小龙虾,学习和积累了一些养殖小龙虾的经验,对小龙虾的销售市场也有一定的了解,何不用这些经验去帮助养殖户特别是那些家境困难的贫困户呢?
2017年,县扶贫办、县移民局对各乡镇的贫困户、移民户开展产业扶贫培训,他受邀进入宣讲团,专题讲授稻田小龙虾轮作种养技术,全年先后在三岔河镇、陈家嘴镇、焦圻镇、大鲸港镇、安全乡等乡镇讲课5次,其中有2次是几个乡镇共同举办,听课人数达200多人。课后,很多农户围着他,提出了一些养殖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他都耐心和他们交流,并经常利用电话为他们提供服务,还多次到养殖户田头进行指导。
与此同时,易善贵在陈家嘴镇四分局村联系了3个贫困户,以优质稻+小龙虾模式为帮扶产业,分阶段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并利用电话、微信传授种养技术,解决种养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收到良好效果。
贫困户杨某,55岁,早年因不务正业入狱,出狱后因缺乏专长和门路,家境十分贫困。为了改变家庭贫穷状态,2016年底杨某向亲戚借了8万多元资金,开始养殖小龙虾。2017年,因缺乏养殖技术,所借资金及自己仅有的一点本钱全部亏损,妻子因此离家出走,他自己也万念俱灰。易善贵听到这个情况后,专门上户了解情况,为他重新规划养殖技术路线,提供市场销售渠道,并与他建立电话和微信联系,对整个养殖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到年底,小龙虾和稻谷收入共盈利10多万元,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积累了6万多元的经营本钱。2019年春,他靠卖虾苗收益35万元,加上成品虾收入,全年盈利40万元。2019年下半年,他投资30万元新建了4间住房,添置了各种家具、家电,还重新成了家,杨某不仅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还成为了四分局村及其周边养殖小龙虾的带头人。
另外2个贫困户,一个叫赖某某,一个叫唐某某,同样采取优质稻+小龙虾养殖作为扶贫产业。他们因起步较晚,效果不十分显著,特别是遭遇到了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小龙虾的价格低迷。但产业扶贫依然给他们带来了光明和信心。以赖某某为例,17亩稻虾基地,已获收入2.3万元,现每天可收小龙虾30~35公斤,收入在500元左右,预计到6月中旬末种植一季晚稻时,还可创收0.8~1万元,减去饲料成本0.6万元,小龙虾可获纯利2.5~2.7万元,加上稻谷收入,全年收入可达4万元。
退休后的他,现在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从2019年开始,他是安乡县稻虾推广项目的特聘技术员,每年都要到各乡镇讲课4~5次,每月都要多次到农户稻虾种养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对其中的贫困户更是给予格外的帮助。2020年,农业农村部产业强镇项目(稻田养鸭)将在该县黄山头镇实施。该项目实施将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让一些贫困户享受到项目的扶持与补助。易善贵受农业农村局党组委派,将全程参与黄山头镇政府对该项目的实施,并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