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老科协人的油菜追梦纪实
2013年12月20日晚8时30分,中央电视台一台综合频道现场直播《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大会实况,第五位上台领奖的是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原柏枝乡杨桥村村民沈昌健,主持人介绍说:“梦想天开,‘油菜花父子’的追梦路——农民沈克泉、沈昌健35年研究超级杂交油菜,感动中国……”颁奖词是:“父亲留念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埋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多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从那时起,数亿双眼睛落在沈昌健的身上,人们多想听听他们父子俩和油菜花儿的故事。
1978年8月,沈克泉养蜂转场到贵州去赶秋花,不经意在一个山坡上发现三株野油菜正在开花,他好生奇怪,我们湖南的油菜三月份开花,五月份成熟,这三株油菜怎么八月份还在开花?沈克泉是个有心人,他心里一阵欣喜,要把它带回去栽培,繁殖推广,一年两场油菜花,那养蜂不就可以少转好多场了。
沈克泉想到做到,他真的把那三株野油菜带回了家,小心翼翼地栽到了自己的自留田里,霜降之前收获了种子。接着,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将种子播撒在了田里,结果植株硕壮,坐盘分枝特多,且荚长籽圆。他找来县农业局的技术干部谭友斌到实地查看,谭友斌蹲下认真看了好大一会,突然站起来,一拳擂在沈克泉的肩上说,恭喜你找到了一个宝贝,这是油菜不育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通过不育系培育改良而成的。你一定要把它弄好。
这一夜,沈克泉没有合眼,他既兴奋又沮丧,兴奋的是他找到了一个好东西,如果能顺利发展下去前景无限。沮丧的是搞油菜科研,他不是一块料,自己小学文化,搞科研那是专家、教授们的事情,是大学问,一连几个晚上沈克泉都没睡好觉。有一天,他看报纸,一篇文章吸引了他的眼球,文章写道齐白石当初只是个小木匠。高尔基只读过两年小学,世界上很多科学家、发明家也没读过多少书。他眼前一亮,心里豁朗起来,自己既然找到了这么一个好东西,为什么轻易将它扔掉,他果断地作出了两个决定。一是卖掉蜂群,专心致志搞油菜科研。二是蓄须明志,发誓油菜科研不成功不剃胡须。他真连自己也没想到,原本只想多培育一季油菜花便于养蜂的,却走上了研究油菜的漫长之路。
沈克泉知道,光有决心是绝对不行的,他到处虚心求教,骑着单车到县科协向六十年代湖南农大毕业的沈文祥讨教,到澧县涔南乡农科站请技术员陈章华手把手地教操作,又慕名到湖南省农科院和湖南省作物研究所向专家们学习、请教。
回到家里,沈克泉和妻子何秀英天没亮就到田里忙活。播种季节,耕地、除草、施肥、下种、移栽;收割季节,每株油菜上的几十个分枝,每一枝都是和不同材料进行侧交,要一枝枝分开脱粒,边脱粒边记录数据;荚果数、粒数、千粒重、杂交的父本和母本……赶起季节来,白天不够晚上也要提着马灯打着电筒在田里干活。即便晚上不在田里干活,他也要整理档案,钻研学习。多少个夜晚,儿子沈昌健一觉醒来还看到父亲的房里亮着灯光,感到没能帮上父亲一把,心里十分难过。
搞科研本来就难,农民搞科研是难上加难。没有专业知识,没有专业仪器,沈克泉只能用肉眼细心观察,凭记录总结寻找规律。最初两年,他利用本地的油菜花粉与野油菜进行人工授粉杂交。由于花粉成分复杂,油菜品性不稳定,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请教农科站专业技术人员,建议他选择与野生油菜相包容的好品种杂交。他把实验培育出来的种子先自己试种,附近的村民看到他的油菜收成好,就向他要种子,结果收成都很好,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远近都知道了“胡子老头”的油菜种子产量高,每亩比本地常规油菜品种高七、八十斤油菜籽。
沈克泉的油菜名气越来越大,油菜生长期很多人来到他的田间参观学习,油菜收割后找他要种子的人络绎不绝,就连湖南省澧县国家油菜示范基地也要过他的油菜种子进行对比实验种植。
2007年3月27日,国际油菜大会首次轮到在中国武汉召开,县科协沈文祥立即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给沈克泉,并鼓励他参加这个大会。沈克泉格外激动,挑选了两株1.8米高,两人合围才能抱住的巨型杂交油菜和一株不育系,租了一辆小货车赶到武汉。3月27日,盛大的开幕式现场,700多位国际顶级的油菜专家被这两株巨型油菜惊呆了。来自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油菜专家翘起大拇指惊呼:“中国农民了不起,种出了这样巨大的油菜!”。
中央电视台、《长江日报》等媒体分别以《中国农民勇闯国际油菜大会》进行了报道,新华社向国内外播发通稿,海内外有80多家报刊采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多少个寒来暑往,多少个披星戴月,多少次攻坚克难,多少多少次劳碌愁苦,沈克泉的身体严重透支,精力与心力已经消耗殆尽,2009年12月8日,沈克泉把家人叫到床前:拉住儿子沈昌健的手说“我没时间了,油菜事业不能丢,要坚持下去,你一定要搞出成果来。”
几天后,沈克泉去世了,终年70岁。他走后,眼睛一直没有合上,因为他的梦还没有圆。按照老人的遗愿,儿子将他埋在油菜田旁的山坡上,让他看着油菜花开花落。父亲走了,沈昌健感到既悲哀又孤单,以前父亲唱主角,他唱配角,现在角色转换,他感到压力很大,担子很重,他知道春天的脚步不能停歇,前进的道路难以预测。但是,他反复告诉自己这台戏只能唱好,不能演砸。
2013年初,时任农业副省长张硕普和科技的副省长李友志等领导先后对沈家父子的杂交油菜研究进行了肯定,并要求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制定帮扶措施。同年,11月11日,临澧县农村实用技术研究油菜选育工作座谈会,在湖南农业大学油料研究中心会议室召开。沈昌健回顾了一家两代人历经35载研究杂交油菜的过程,并汇报科研示范的情况:“2009年-2011年在澧县大坪乡做示范种植,国家高新品种科技示范园油菜种植示范负责人李远华证明,临澧县油菜研究协会提供的‘沈油杂202’新组合,实验5亩,亩产225公斤。与2009年-2011年全国参试的35个杂交油菜品种比较,具有以下优势:茎秆粗,分枝多,抗性好,荚长角密,籽多饱满,抗伏倒及抗病虫害和抗冰冻能力强,增产幅度达35%。且品种芥酸、硫甙达到‘双低’”标准。
2013年6月17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配有照片发表了通讯《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同年11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报道《湖南:父子两代的“超级杂交油菜梦”》。节目配发编后语:“咬定青山不放松,靠着勤劳和智慧油菜追梦。改变产量的油菜花可以盛开,改变生活的梦想同样可以盛开。这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庭故事,也是我们共同的励志故事,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中国梦就能在亿万中国人的双手中绽放。”新浪网同年11月26日发布新闻,沈克泉、沈昌健入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沈家父子研究超级杂交油菜的事迹感动中国,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政治局委员、宣传部长刘奇葆等领导都作了批示,原省委书记徐守盛、省长杜家毫等领导,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沈家研究超级杂交油菜。原市委书记王群、市委秘书长黄清宇等领导先后专程来到沈昌健的油菜基地调研,对沈家父子的追梦精神给予了调度肯定;市老科协会长徐超文多次深入沈昌健油菜基地,现场调研指导,并作为全市科技示范点给予了大力支持;县老科协第一会长黎卫平、会长王承荣对老科协会员沈昌健的油菜育种格外关注,经常深入到油菜基地现场指导,除精神、资金援助扶持外,还协调主管部门加派技术力量,从而加速了油菜科研的进程。2013年11月25日,临澧县委县政府还专题下发《关于开展向沈昌健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文件指出,要充分尊重和大力弘扬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精神,县财政还专门安排沈家油菜科研经费,帮助沈昌健改造堰塘,平整土地,修筑道路,搭建科研棚,改善科研条件,明确一名副县长分管此项工作等,对助力油菜科研生产起到了关键作用。
沈家父子研究超级杂交油菜的故事感动了中国,鼓励、肯定、赞扬、支持声如潮而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航天部门也加入了支持沈昌健研究超级杂交油菜的行列。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着沈家父子研制的43.8克杂交油菜种子,编号SZ-11-07的搭载包,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载着油菜种子,冲破云层,直飞太空,遨游苍穹。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主着陆场着陆回收。沈家父子的杂交油菜种子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太空孕育旅行回到地球,成为世界上第一例造访太空的油菜种子,它标志着沈家父子油菜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正在进行科研筛选对比试验之中。
沈昌健不负众望,他的科研团队成果接连不断。2013年沈昌健科研团队研究开发的“康多利”临澧富硒菜籽油被中国硒资源开发利用协助组织、第四界中国硒资源开发协作会议组委会审定为“推荐补硒产品”。同年又获国家富硒农产品展示展销会“2013年度富硒产品金奖”。2015年申请注册商标“昌健”牌富硒菜籽油。同年11月,被第一届中国(湖南)富硒食品研讨会暨博览会组委会授予“全国富硒名优产品”和“全国富硒名优企业”称号。
2016年12月23日,湖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油菜“贵野A”不育系应用研究项目进行验收评审,专家组对“贵野A”不育系初步鉴定为“新系”有望成为世界著名的五大油菜不育系,其品质超过萝卜质不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