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同修老年福
“三字”同修老年福
我叫陶大成,1934年元月出生,1994年元月退休,如今虽是耄耋之人,但头不晕,眼不花,耳不聋,腰板硬朗,步履轻盈,思维敏捷,现任桃源县老科协常务理事、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团长、农办机关分会会长,撰写讲稿及调研论文不感觉吃力,连续讲课三小时也毫无倦意。同辈人见我就翘大指拇,说我坐着像五十,站起像四十,走路像三十,老来健康福气好。之所以能够如此,全得益于我把“静、动、勤”三字作为养生保健之道来坚持。
一、静静是修心养性的良方。静的本意是不动。不动意味着顺守自然。若能不动,心就能静。我以静养心的办法有三。一是阅读。退休之人,闲暇不成问题,捧好书一本,寻静谧一隅,在沁人的书香中沉潜于心,读到精彩处,或耳热心跳,或神游四方,或醍醐灌顶,或掩卷深思hellip;hellip;。阅读的节奏自主控制,阅读过后沉思良久,往往回味无穷。阅读成了习惯,静心就不是难事。二是品茶。品茶是我生平最爱,在职时如此,退休后更是如此。每天早起冲泡红茶一杯,餐后饮用,既利血液循环,也利祛除寒气,让大脑供血充足。 午后喝上青茶或绿茶一杯,有利缓解肝火旺盛、化解肝脏毒素、利水去浊、消除炎症、延缓衰老。晚饭后饮用性质温纯的黑茶,有助于分解体内积聚的脂肪,暖胃更助消化,不会影响睡眠。每当用餐之后,泡上一杯香茗,心情即刻宁静下来,不曾思想的事情也会浮上心头,正在困惑的问题便会得到解答。三是旅游。每当远离喧嚣尘世,来到幽静的自然界,或独自故地重游,漫步近郊田野,或结伴观光旅游,饱览风景名胜,身心便为之陶醉,有着洗礼后的欣悦,精神为之焕发。我体会到,只要常保宁静的心态理念,珍惜平和的环境条件,于己便会知足常乐;对人便会礼让三分;遇事便会淡然面对。平心静气地对待自己和一切人与事,就不会出现偏执,不会走向极端,不会无缘无故闹得脸红脖子粗。将心气静下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便会多为他人着想,互相之间多加关爱,家庭便自然和乐安详。
二、动动是延年益寿的妙诀。“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说明古人认识到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健康的体魄离不开运动, “身之修养主乎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以动养身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坚持做操。为了把体育锻炼坚持下来,我把健身操、健美操、三二一经络疗法、太极拳、武术等运动项目融为一体,自编了一套简单易记的健身操,每天早上练习半个钟头,一年到头不间断,若遇特殊情况,也要想法弥补。二是参与活动。凡县里组积的老年体育活动,不论是门球赛、棋牌赛、还是休闲钓魚、摄影竞赛,我都积极报名参加,并在其中尽力展示自已的技能。在门球场上,我既当运动员,又当教练员,有时还当裁判员。我曾联系古洞春茶业公司捐款1万元,举办过“夫妻杯” 门球赛。县棋牌协会缺少活动人才,我坚持自学苦练,还自告奋勇担当桥牌教练,被同辈们誉为桃源县倡导桥牌第一人。三是种养花草。凉台上种养着君子兰、鹅掌揪、吊兰等好几种名贵花草,是用来点缀居室环境的,原来全靠我老伴摆弄,退休后就以我为主了。一般情况下三五天给它们换换水,滴点营养液,经常把它们搬出来见见阳光,为它们剪枝整形,还不定期把它们从凉台上搬进来,摆放在博物架上、电视机旁,为居室增添生气。久而久之,种花养草便成了我以动健身的重要项目之一,自己也乐在其中。
三、勤勤是抵御衰老的关键。退休生活寂寞安逸,久
之便生“逸病”,防止“逸病” 的方法就是勤,“勤劳去百病” 。我以勤养生主要恪守三条:一是脑勤。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看电视、听新闻,70岁学会上网,平常主动与亲朋好友交流思想,讨论时政,没有让大脑懒惰。同时,还坚持速记锻炼,即迅速看一段文字或数据,然后闭上眼迅速回忆和记忆所看内容,用以强化大脑功能。再就是运用梳头法,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兴奋度,保持头部血液循环畅通,延缓脑细胞衰退老化。二是手勤。要么做些家务,要么练习书法,要么记载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撰写调研建言文章等。2004年,我与县老科协常务理事赵必成一道调研和撰写的《关于桃源县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建议》,被县委《战略研究》采用,为县委、县政府起草当年的1号文件提供了翔实依据。 2006年,我针对桃源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向县委写出的“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强化品牌管理、改组茶叶集团、扩大良种繁育基地、加强技术培训”等5条建议,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道沐、市委书记武吉海均作了批示。我所撰写的《浅读竹盐用于自我保健的奇效》一文,被中国国际医疗研究院和中国医药杂志社选入《中国中老年保健养生优秀作品选集》。三是脚勤。我之所以做到“脚勤”, 既为奉献,也为健身。我在2006年被全县茶人推上茶叶产业协会会长位子上的6年期间,虽然已是古稀之人,依然奉行“真知亦在足底功夫”,双脚未曾歇息。为给县委、县政府发展桃源大叶茶当参谋、提建议,我在全县茶叶主产乡镇东西漫行,南北穿梭,或借助现代化交通工具,或徒步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每年深入茶区调查研究都在50天左右,往返行程不少于万里以上。2011年,我应敬天水稻专业合作社邀请,在剪市镇指导创办500亩双季杂交水稻丰产示范片,结合实施230亩晚稻增硒降镉科研课题,经常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使该科研项目获得成功,所生产出的富硒香米有13项指标达国家一级米标准,隔含量为0.001,低于0.2的国家标准。真可谓“到老惭知贡献小,余年还是躬耕牛”。
(余益新根据本人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