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领地>详细内容

“三热”、“三乐”助健康

发布时间:2012-06-27 信息来源:桃源县老科协 【字体:

  “三 热”、“ 三 乐” 助 健 康

       

   我生于1930年11月,1949年9月参加工作,1991年元月在桃源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离休。在20多年的离休生活中,我始终坚持热爱学习、热情做事、热心公益,从中寻求人生欢乐,使自已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如今,我的身体状况蛮好,自我感到神清气爽、耳聪目明、脑灵口顺、精力充沛。同辈人说我是“老年人的年龄、中年人的体魄、青年人的追求”, 我自己也有同感。

  一、热 爱 学 习 智 中 乐

  学习既是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养生保健的手段。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智慧到老,就不能放弃学习。勤读明理,善思达世。养生有道,读书看报。古人所说的“书犹药也,善读可医愚、可医俗”,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离休以后,我自觉地把读书看报作为自我保健的第一要务,除常年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外,每年花费上千元钱购买书籍、订阅报刊,还经常到机关老干图书室和县图书馆借阅报刊杂志,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尤其是医学、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并把其中一些实用性强的内容摘抄或剪緝下来。20多年来,我所剪辑的报刊资料总有7大类、75本、1600万字;摘抄的名人名言、时事政治、保健精义等共38本、180万字;搜集谜语近万条、20余万字。有些老同事劝我,说是那么大一把年纪了,还忙乎年轻人的事情干什么?有的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年纪那么大了,工作不必干了,没有必要学那些,学起也没用,等等。对于这些话语,我毫不在意。我坚信,“养生奇方学中求”, 觉得剪剪贴贴,其乐融融。那些剪抄下来的文字资料,极大地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丰富了我的养生学问,成了我的精神营养库、不需开口的保健导师。此外,我先后多次参加有关报刊社举办的知识竞赛活动,并多次获奖,还先后在县、市、省级相关刊物发表门球运动、养生保健论文及诗词20余篇。我觉得:搜集资料、读书看报、撰文赋诗,既能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又能增添乐趣、延缓衰老。每当遇到情绪低落或是心情烦恼的时候,翻翻那些精心剪辑和抄写的文字资料,仿佛就有智者指点迷津,烦恼不快立刻烟消云散,顿感生活充满希望阳光。“寻章摘句憩闲日,至理名言觅仙丹”, 这话一点没错。

  二、热 情 做 事 忙 中 乐

  我认为,坐享清福不是福,勤奋做事才幸福。有事可做可忙,可以使生活得到充实、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志趣得到调节,是防病健身的有效途径。正如有位哲人所说的那样:有事体方健,忙碌袪百病。“最喜夕阳无限好,人生难得老来忙”。离休了,虽然没有什么大事可忙,但还是有些小事、好事、有益于社会的事可以去做。这些年来, 我本着“出力出汗不出血、拼老拼劲不拼命”的原则,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首先,尽心尽力,履行县老体协二分会主席职责。我们这个老体协分会所联系的县直单位多达18个,门球队14支。平时,为把分会活动开展起来,坚持下去,我经常带领分会的唯一工作人员走东家、到西家,安排老年体育活动,并牵头组织实施。尤其是两年一届的县老年体育运动会,赛事项目达10多项,其中,门球赛参加的人员多、循环比赛的时间长,从筹备开始到比赛结束,至少也要十天半个月,不亚于筹备一次大型会议,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忙而不累,忙得快乐。为把我们这个分会的老年体育活动抓出成效,我在筹集资金、球德培养、球风建设、队员发展、场地建设等多方面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促进了活动的规范化和经常化。近几年来,我们这个分会年年被评为先进,在县里的多项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先后多次获得奖励,奖牌、奖杯多达20余个,既有组织、道德风尚奖,也有一、二、三等奖。每当会员们领回奖杯、奖牌,我就有一种人生增值的成就感、自豪感和为真善美而忙的奉献感,心情格外喜悦和快乐。

  其次,善始善终,为机关离退休人员做些服务性事情。离休以后,我原是老干部党支部的组成人员,按照支部分工,乐意地承担了一些为老同志服务的事情。一是组织开展球类、棋牌活动,搞活机关老年人体育活动;二是按时接收、分送老年人期刊,16年无一差错;三是不定期复印中老年人养生保健资料5000余份,分次送给老年同志学习、参考;四是坚持看望因病住院的老同志及其家属,并给予他们一定数量慰问金(每年在千元以上),让老年朋友深刻体验大家庭的温暖及同辈间的手足深情;五是耐心接受电话咨询,向老同志推介养生保健知识。这些似乎不足挂齿的事情,是我20余年来经常所做的事情。我觉得,事情不论大小,只要于人有益,就要主动去做,即使耗费精力、占用时间、劳神用心,我也愿意去做、乐在其中。

  再次,亲力亲为,为繁荣家族文化发挥余热。国有史能知兴衰,方有志能知变迁,家有谱能知源流。我认为,正史、方志、家谱同属重要典籍,都是中华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谱也是承接历史、引领时尚的需要,谱书具有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和作用。我80岁那年,应家乡父老乡亲邀请,参与杨家姓氏续谱活动,撰写了20多万字的杨氏源流考及修身、齐家、养生等谱序,既实现了祖辈的夙愿,也为族人承上启下、追祖溯源留下了重要一笔,还无偿为胡、张、柳、刘等姓氏提供了谱序资料。至今一直引以自豪。

  三、热 心 公 益 善 中 乐

  我热爱公益,重点在慈善。慈善是一种公德,它源于爱心,是养生的范畴,也是养生追求的崇高境界。马克思说过:“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已活着,那么他的生命是黯淡的,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人的幸福而生活,才能使自已活得有意义”。离休以后,我始终把献身公益、回报社会作为修身养性、奉献余热的具体行动,保持发扬“于己吝啬、于人慷慨” 的一贯作风,热衷慈善事业,尽力助人为乐,与家人一道做了很多慈善事情。

  ——替亲友排难解困。这些年来,我自已省吃俭用,对穷亲朋好友却慷慨大方,每年资助亲友少则3~5千,多则上万元。1998年夏天,家乡有个名叫唐富荣的农民被毒蛇咬伤,生命垂危,无钱送医院治疗。万般无奈之际,他向我伸出求援之手,我及时给了他2000元,使他起死回生,现在依然健在。去年有位老朋友替子女买养老保险缺钱,我不计利息为他垫出2万元。

  ——为下代扶贫助学。前些年,我家出资5万余元,帮助4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现在接受俺援助的学生还有5名,其中3名读大学,2名分别读中、小学。今年,两名球友求我为他们的孙子上大学助上一臂之力,我又爽快答应了。

  ——向社会自愿捐款。支持汶川灾后重建,我一次性捐款1300元:扶助接济困难党员,我连续6年每年向党员互助基金会捐款1000元;老家乡村公路硬化,全家捐款3万元;杨氏家族续谱建祠,全家捐资超过10万元;族人清明祭祖,全家连续7年每年捐款2000元。2011年,我把儿子为其母亲祝寿的6000元钱用于县里举办的“三八” 门球赛,还为其他分会球队无偿出资4500元。此举被领导赞为“全省罕见、全市少闻、全县独一无二”。

  ——送老友住院就医。有的老年人病了,自己不愿就医,我就主动去问这问那,帮助其消除思想疑虑,明确讳疾忌医的害处,有时还直接陪送其去医院,并帮助办理相关手续。有的老人病了,子女不愿送其就医,我就心平气和地说服教育,直到病人入院为止。类似事情我做得较多。

  ——助同事聚会寻乐。原常德专署政干校的同学先后5次聚会,我每次捐款1000元。去年,我组织原茶庵铺区的8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聚会,出资2千多元,还给困难老干唐三强500元慰问金。今年6月,我又自费搞了一次50年代的老税友聚会。事后,我怀着非常快乐的心情吟了这样一首打油诗:“倾心打造乐活族,甘为众人服好务;播撒真情求团聚,大家高兴我欢乐。

  

                                                                         (桃源县老科协余益新根据县老科协会员杨本义发言材料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