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领地>详细内容

狼追赶鹿的启迪

发布时间:2012-07-05 信息来源:市老科协高工分会 【字体:

狼追赶鹿的启迪

  

   从前在一个深山老林里住着一个守山人,独守深山,天天观赏着大山的美景,也饱受着优美自然资源,颐养天年。这个老者也是个大善人,经常看见恶狼在群山峻岭中追捕鹿群,蚕食嫩鹿,情景惨不忍睹。为了保护鹿群,老人扳起了猎枪,把狼彻底消灭了,鹿是保护住了。哪知道,鹿因为没有狼的追赶了,吃饱喝足后,就躺在草地上睡觉晒太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鹿养的膘肥体胖,随之疾病越来越多,死的也越来越早,结果不是鹿群数量增加了,而是越来越少了,眼看鹿种快要灭绝了,猎人有些急了,赶忙找医生给鹿看病,医生看了后,摇摇头说了句爱莫能助,就扬长而去。猎人想了想,看样子还该请狼回来,于是他便买了些狼回来,放归山林,又恢复了昔日的景象,狼追赶着鹿群,鹿为躲避扑杀,只好拼命奔跑,肥胖的身子日益瘦了下来,身体也强壮了,那些富贵病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事告诉人们,大自然就是如此奇妙,不同的物种同时存在中,互相竞争,规律逐着他们去强化自身。狼为了不挨饿,必须强化自己,才能捕捉到鹿,鹿也必须强化才能躲避狼的追杀。当然最终鹿群的老弱病残成为了狼的盘中餐,这种生物链达到了自然界的相对平衡。

  在狼与鹿的博弈中给我一个启迪,就是两个字,一曰“逼”二曰“自强”。人的本性俱备勤奋和懒惰的双重性,人人都想身体健康,但健康不是天赐的,而是靠自己练就的。锻炼身体既要有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要一定的客观环境,当一个人主观能动性较差时,造就一个客观环境逼迫自己去锻炼,这个客观环境就显得很重要了。

  我今年70岁了,也算是古稀之年,已经退休17年了,我只会做点技术工作,在文艺和体育方面全是盲区。而且在退休前十年中,因腰椎问题,疼痛难忍,到处住院,寻医问药;因胃不适,经常不断药;因视网膜炎,在市医院和广州医院住院近两个月,腰椎问题在最严重时,近一个月不能下床。有一年单位负责人因现场技术问题到家想用汽车接我到现场,我都无法动弹。像我这种情况,退休后如果没有毅力坚持长期锻炼,不要多少年就会全身退化,时光催人老,不在勤奋中前进,就会在懒惰中消亡。好在,我是正规大学毕业,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功底,又有三十余年的工作经验,我响应 “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号召,在一个民企找了一份适合自己的新工作,在这17年中,前十年,我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骑车达30公里以上,后来我坚持步行上下班,除了暴雨或下雪,从不间断。每天走四趟,每趟有三公里,每天走十公里路。由于工作在建筑工地,100米高的楼房我也是经常靠双腿攀爬,不怕别人笑话,我这七八年光皮鞋、胶鞋穿坏了十几双,这就是我这个意志相对不够坚强的人,人为地设立的鹿,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的纪律,逼着我这头狼去追赶人为地鹿。在追赶中我即强身,在追赶中求得乐趣。

  这些年,有些好心人认为年纪大了,不必再为那几个钱劳累了,好好在家享清福,安享晚年。确实,我已到古稀之年了,退休养老金虽不多,但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在民营企业做事,报酬也不高,但我有一个固执的想法,我做点事,不全是为了钱,如果是为了钱,退休后,凭自己的学历、职称和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在沿海发达地区,肯定能找到一份比在这里收入高很多的工作。但我婉拒了邀请去外地赚钱的机会,牢牢盯住常德不放手。在这里有我熟悉的家人,熟悉的同事朋友,又可以结交新的各类人群,老板、打工的、生意人、经纪人、干部、工人、技术人员,有年轻的,年老的,在一起谈谈工作、谈谈学习、谈谈技术、甚至可以读读时事、家事、有谈有笑,活跃了心声,同时收获了身心健康。

  在这十七八年中,只有2003年冬天因在市府大楼施工时,在屋顶吹了冷风,造成面部神经麻痹,住过几天医院,再也没有住过院,平时也很少吃药打针。腰椎疼痛、肩周炎、胃病几乎没有吃过药,打过针,虽然偶有不适,但一挺就过去了,特别奇怪的是,我38岁开始戴老花镜,从120度开始到350度,就是看电视都戴轻度老花镜,可到了2007年,我的老花镜一步一步从350度减到了120度,到了2008年完全不戴眼镜都能看得见,现在家里还有5、6付老花镜,成了历史见证。看书看报,甚至医药说明书上的小字,不戴眼镜都看的见,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不是我追赶中得到的好处。

  我一直有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粘度、脑动脉硬化等毛病,从2006年开始,年年体检,体检表明这些毛病变化都不大,其实,我也未吃过这方面的药。这种走路运动可能也有一定的作用。

  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不息运动不止,著名保健专家洪光昭教授讲过,什么运动最好,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我会记住,因为,在走路中,我已经悟到了它的内涵,我也深知,我身上毛病不少,也要继续抗争,在抗争中求及“追赶”内涵的诠释。

   

   

   

                                                         (市老科协高工分会华南组  欧阳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