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领地>详细内容

农民长寿有“四靠”

发布时间:2013-09-22 信息来源:桃源县老科协 【字体:

  农民长寿有“四靠”
  ------解读泥窝潭乡农民健康长寿的奧秘
  桃源县老科协泥窝潭乡分会  罗华国
  在桃源县,男女老少都知道泥窝潭是个人寿粮丰的好地方。该乡位于桃源中部,距县城21公里,辖九村一集镇,总面积91.8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6.9万亩,耕地面积3.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5%,水利灌溉自成体系,村组道路四通八达。总人口18051人,老年人口3585人,占总人口数的20%,其中80岁以上的498人,占老年人口数的14%,90岁以上的47人,100岁以上的3人。百岁高龄老人数占全乡总人口数的十万分之十六,比我省被首批命名为“中国长寿之乡”的麻阳县高出十万分之五。在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中,有52对系结发夫妻,且双方身体健康。为了探求该乡农民健康长寿的奧秘,我于今年6月到该乡座谈走访了近百位农民,还特意造访了百岁寿星及部分高龄老人代表及其家属。通过为期一周的调查采访,深感当地农民健康长寿主要有“四靠”。
  一靠自然环境。我所采访的头一站岩溪寺,恰似一座天然大氧巴。进入该村,扑入眼帘的是:平坦硬化的村道、绿浪翻滚的禾苗、漫山遍野的山林、鸟语花香的环境,真有令人梦入“仙境”的感觉。该村总面积17.4平方里,山林面积7800亩,森林覆盖率达90%。总人口1686人,其中老年人363人,总人口的22%;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54人,占老年人口数的15.3%,90岁以上的8人,104岁寿星1人。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陪同下,我特意拜访了104岁的郭金海老人。郭老居住的是木瓦结构的老式农舍,房舍三面环山,山上长满树木,房前的堰塘足足两亩,深约丈许。我们进屋时,老人家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见有客人进来,马上放下笔,招呼我们座下喝茶。我首先询问他的身体状况,祝他健康长寿。他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们,他从来没有住过医院,也很少吃药,目前身体没病,起食饮居正常,去年还独自到离家3公里山路的向家桥赶集。他说他其实不想外去,赶集是想会会熟人,让大家知道他还健在。他觉得,一个人在家很自在,目睹青山绿水,耳听鸡鸣狗叫,吸收新鲜空气,还闻鸟语花香,悠哉游哉,自得其乐!说着,他指着周围的山林说,有这青山在,哪会不长寿!我顿时领悟到: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农民得以健康长寿的首要条件。
  二靠生态庭院。庭院是农民赖以安生立命、健康长寿之所。舒适宜居的生态庭院,既是富裕程度的象征,又是生活质量的体现。从上一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乡党委、政府就把生态庭院建设作为带领群众致富达小康的范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近些年又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生态庭院建设得到强化。到我采访时止,全乡拥有农家小楼房5430处,96.2%的农户住进了舒适漂亮的新房,其中60%以上的农家居所达到了生态庭院标准,即有:一幢环保楼、一条硬化路、一口清水塘、一股山泉水、一片围景林、一亩粗粮田、一块菜园地、一头圈养猪、一群敞放禽、一个保健箱。采访中,我随机参观了部分农家庭院的室内陈设,真有室外似别墅、室内胜宾馆的感觉。主人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隨着新农活、新农保等农村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推行,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差不多赶上城镇居民,生产不是很累、生活不患忧愁、睡觉不挂蚊帐、饮水不用肩挑、赶集不再走路、娱乐不出家门,与城里人相比真不会差到哪里去。那一家一户独立成院的生态家园,是城镇居民无法拥有的;来人来客接待,鸡吃叫来鱼吃跳,腊肉膳鱼就米酒,酸辣爽口坛子菜,环保果蔬任意挑,更是城里人望尘莫及的。
  三靠合理膳食。农民一般承担着相应数量的重体力劳动,体力消耗较城镇居民要大,其膳食结构与城镇居民有所区别。当地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吃不得三碗饭,上不得露货摊”。其实这话也颇含哲理。营养是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人体器官的功能和组织的正常代谢所必需的营养,只有通过合理饮食才能获得,吃不下显然不行。许多高龄老人告诉我,作为农民,能吃是件好事,吃得下才动得起,也才会健康长寿。我所造访的几位高龄老人有三个共同之点。一是胃口好,吃饭不打蔫;二是自已种养,自己食用;再是注重食品营养,讲究食材搭配,一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少荤多素,控脂少盐,少食多餐,也不暴饮暴食。早餐一、两个鸡蛋、一碗稀饭;中晚餐三菜、一荤、一汤、二两米饭。秋冬备有红薯,春夏存有玉米,四季均有水果,零食不断茬口。还有一位高龄老人风趣地说:“饭前一杯酒,饭后百步走。夫妻手牵手,活到九十九”。由此可以推断,良好的营养因素能够延缓人体衰老。这是为当地许多高龄老人经历所证实的道理。
  四靠劳逸适度。该乡的长寿老人大多数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习惯,生产劳动是他们的生理需要。许多人到了八九十岁甚至百岁以后还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即使不再从事生产劳动的老人,也经常做些家务劳动。在他们看来,自己能做的事,就得自己去做。如家住燕岩庙村101的琚运兰老人,现已五世同堂,生活过得很开心,子孙对她也很孝顺,但她根本没把自己当百岁老人看,平时生活完全自理,不依赖后人照料,还经常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清早起来,不是洒扫门庭,洗衣做饭,就是兴园种菜,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收割季节,她还顶着酷暑严热,争着帮助打扫禾场,翻晒稻谷。儿孙们劝她莫累着了,她总是听不进,想方设法背着儿孙自己找事做。去年,老人百岁生日那天,她深有体会地告诉来客:“如果我平时依赖儿孙照料,自己不找些事做,恐怕难以活到百岁” 。岩溪寺村有位名叫刘德生的八旬老人,长期以来,一直恪守“早起早做事,中午睡半时,晚归日落土,九点准时睡”的生活习惯,从生产队长干到村民小组长,干了40余年,如今身子骨仍然硬朗。有人问他,组长当到哪一年,他笑哈哈地回答:“只要大家认为我身体还行,还推选我当,我就乐意一直当下去,直到我动不得那一天为止”。动中有静,劳逸结合;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做到劳而不累,逸而不过,让身体得到很好调养和休息,正是该乡农民长寿的又一密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