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间艺术 发展民间文化
传承民间艺术 发展民间文化
——从百团大赛透视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
临澧老科协文广新局分会理事 卞德模
近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连续举办了两届群众文艺百团大赛演出活动,对传承民间艺术,发展民间文化,提升精神文化品位起到了积极作用。回顾全市两届民间艺术大赛,令人感触至深的还是那些地地道道、充满泥土芬芳的民间草根艺术。那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精彩纷呈的演唱风格,无一不深深定格在人们的脑海之中。透视舞台上那些五光十色的民间艺术项目,不由令人产生一些思考。
第一,从民间艺术看百团大赛的亮点
常德是民间艺术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一束束光彩夺目的地方民间艺术之花,丝弦、渔鼓、大鼓、龙狮、地方戏剧、山歌民舞、山歌小调、民乐器乐、品种繁多、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广为传承,深深扎根在沅澧大地的沃土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喜爱,也就自然成为活跃农村文化阵地的主打艺术形式。
有人把全市百团大赛看作是“民间艺术的博览会”,非常恰如其分。在这连续两届的群众文艺百团大赛中,被搬上舞台的地方民间艺术形式多达20多种,成为大赛中的看点、热点和亮点。大赛颁奖晚会挑出来的大多数节目都是民间艺术珍品,其中《民间艺术串烧》、湘北大鼓《赈酒也烦恼》、常德丝弦《看百团大赛》、民歌《众口茶》等堪称艺术中的精品,令广大观众对民间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民间艺术之所以能成为百团大赛的热点和亮点,重要的一点,因为她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土根艺术,她寄托着人民群众的希望和情怀。这些民间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淘炼,成为地方艺术形式中一朵朵奇葩传承下来,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色而雅俗共赏。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犹如一股清香扑面而来,给人一种舒心的感受。
第二,从民间艺术看改革发展的误区
在两届的群众文艺百团大赛中,民间艺术向人们展现了她娇媚的一面,但作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形式,只有走近她,通过深层的了解,才会发现她光圈之外存在的斑点。这些斑点不及时加以修政,将会使其在传承发展的轨道上步入误区。
误区一,功利思想将会成为民间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障碍。随着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和民间艺术逐步向产业化迈进,过去“亦工亦文”的队伍已基本上职业化,在从业人员增多、演出和演唱市场依旧的情况下,功利思想明显凸现。仅以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为例,有些“鼓王”获得者不是以感恩的心情去回报社会和人民群众,而是把回报变为索取,漫天要价,有的艺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老百姓深受其害,对群众文艺的那份热情随之淡化,若不加以引导,久而久之,民间演出团体和民间艺人将会失去耐以生存的土壤。
误区二,盲目创新将会使民间艺术不伦不类,面目全非。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整合是民间艺术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话说,有些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无论是思想上和艺术上如果不加以创新确实难以被人接受。但是我们的创新并不是完全抛弃,而要在保留的基础上提练创新。以湘北大鼓为例,作为一种传统地方曲艺,经过四百多年的锤炼,形成了独特的唱腔风格,并深深烙印在老百姓心里,上世纪末开始,有艺人尝试改革唱腔,也只是在演唱中根据剧情需要插入一些地方戏剧和山歌小调,并没有改变其基本格调,听众都很认同,首届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上,因有选手在唱腔上大胆创新而一炮走红。于是,不少艺人纷纷仿效,使湘北大鼓唱腔五花八门。由于盲目跟从,加上艺人自身艺术修练不够,也闹出大鼓不像大鼓、戏剧不像戏剧、歌曲不像歌曲的“三不像”怪胎。有些过分的改革创新,使其失去了本来面目,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在大赛中演唱湘北大鼓,如果没有鼓作道具,真不知该唱些什么。因此,对民间艺术的创新,无论音乐还是肢体语言都只能立足于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取其精华,摒弃低俗,不能把民间艺术的原本面貌搞得似是而非或面目全非。
第三,从民间艺术看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手段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文化市场,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不断渗透,但民间艺术作为一项重要表现形式,仍然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因此,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民间艺术,是促进美丽新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引导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效手段。
1.加强民间艺术项目的保护。常德市历史悠久,民间艺术形式种类繁多,仅全市百团大赛舞台上亮相的就有二十多种,各个地域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和不同的文化亮点,在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分别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化文化的兴起,一大部分民间艺术形式正逐步枯萎,如不加以保护和扶持,极可能会销声匿迹。因此,加强民间艺术的保护已成为我们的责任,特别是各级政府要重视民间艺术项目的保护,从人力、物力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使民间艺术项目得以传承和发展。
2.加强民间演艺队伍的管理。全市群众文艺百团大赛,报名参赛的队伍2012年为959支,2013年突破1000支,从业人员近2万人,这说明我市群众演艺事业正走向兴旺发达,一支庞大的文化产业大军已经基本形成,其中三分之一是常年从艺的演员和艺人。但就管理而言,目前还是一个盲区,对民间艺人还缺乏科学和系统管理。对此,业务主管和相关部门应制定出与之发展相适应的配套措施,使群众演艺队伍和农村演艺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对一些优秀的民间演艺剧团,政府不仅要在精神上表彰奖励,还应在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的扶持,使他们在活跃农村这块文化阵地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3.加强民间艺术的表演活动。“教育靠考试,体育靠比赛,文化靠活动”这是经验总结。不活动民间艺术就没有生命力。民间艺术只有通过活动这个平台,使艺人们更好地进行交流、切磋、提高,才能突破传统师承与门户的局限,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常德市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明显的特征是艺人的演唱技艺提高了,创作能力增强了,鼓曲说唱的影响扩大了,老百姓也更加喜爱了,不仅走出了县门、市门,甚至还走出了省门,先后在全国第八届、第九届艺术节上向国人亮相并获奖。各级党政领导和宣传文化部门要为民间艺人演艺活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对提升农村文化意义十分重大,务必引起重视。
4.加强民间艺术新人培养。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几年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文化部门付出了很大努力,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普查、收集和整理。但这还远远达不到传承和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部分民间艺术形式逐渐被人们冷落,加上中青年人外出务工,使得民间艺术无人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现在人们在舞台上看到不少民间艺术的表演者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一旦这些老者谢世,民间传统项目就会后继无人。目前,全市文化系统从事民间艺术生产和辅导的力量也越来越薄弱。因此,培养民间艺术传承新人已刻不容缓,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要将培养民间艺术新人列入议事日程,落实传承对象,安排培训经费,定期开展培训,使民间艺术传承后继有人,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