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峡工程远行后对我县负面影响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我县负面影响的调研报告
安乡县老科协
按照市老科协主要领导的意见, 今年2月至3月,安乡县老科协会同县水利局,就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我县的影响,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峡工程运行后我县水情发生急剧变化
安乡县位于洞庭湖西北部,北顶长江 “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西连澧水,南抵洞庭,素有“洪水走廊”之称。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建成后,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县的抗洪压力,减轻了群众对防洪保安所承受的巨大负担,对保护民生、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水情却发生了急剧变化,过来的“水袋子”成了严重缺水少水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径流量锐减。我县70%以上的流量来自长江“三口”,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上游来水量明显减少。据水文资料显示,三峡工程运行前,长江“三口”的年均径流量为750亿立米,冬春两季径流量为100亿立米;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三口”年均径流量为380亿立米,冬春两季径流量为35亿立米。后者比前者分别减少了370亿立米和65亿立米。
二是断流时间延长。三峡工程运行前,我县境内的虎渡河、藕池河年均断流时间分别为210天和238天;三峡工程运行后,两河年均断流时间分别为250天和315天。连历史上从不断流的松滋河,也出现了时有断流的现象。
三是枯水期水位下降时间延长。三峡工程运行前,我县各河段冬春季节水位一般在28.6米~30.0米之间,运行后下降到28.37米~30.0米之间,前后水位相差0.23米,三峡蓄水后最枯水位运行延长一至二个月。据水文资料显示:2011年5月20日8时,虎渡河董家当站水位28.28米,而1988年4月28日历史上最低水位为28.85米。藕池河西支安生乡彭丘岭至安宏乡新豆口电排段、藕池河中支三岔河新口至三岔河码头段断流,时至6月4日降雨才缓解旱情。
二、水情变化使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1、农业生产严重受损。近些年来,我县虎渡河、藕池河中支和西支冬春两季水位越来越低,两岸旱情愈来愈重。因干旱缺水,内湖水面不断萎缩,失去调蓄功能,排渍时,以沟代湖、以机代湖的现象普遍,延长了排灌时间,加重了排灌负担;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减少,安福乡杨树潭村水稻面积由1000多亩降到200多亩,该乡想到中岺村搞100亩早稻集中育秧都无法保证。在2003~2011年间的正常年景,全县受旱面积都在20万亩以上,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2006年,全县有19个乡镇238个村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灾,受旱耕地面积达55.26万亩,粮食减产8435万公斤,棉花减产1900万公斤,经济损失达2.87亿元。2011年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全县绝大部分面积受旱,有16多万亩面积,包括8万多亩稻田、3万多亩棉花、3万多亩蔬菜、2万多亩渔塘等出现了严重旱情,东北部的官当、三岔河等8个乡镇,到处都是棉地干枯,水田开拆,渔塘见底,沟渠开裂的景象,全县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95亿元。
2、饮水困难日益突出。安乡以饮用地表水为主,而近些年来,由于过境水量减少,冬春两季特别突出,在地表水锐减的同时,地下水水位下降,湖区水体容量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在等量污染影响下水质恶化更加严重,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形势更趋紧张;同时饮水工程钻井取水深度较过去要加深5至10米,导致饮水工程成本增加。2006年农村13.7万人饮水困难,2010年、2011年县城周边也出现了饮水困难。
3、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受三峡控制性水利工程影响,我县长江“三口”河道洪水流量减少甚至断流,加上降水大都集中在夏季,冬春季节降水量小,导致县境内河流、湖泊、沟港换水几率大大降低,湖泊、河洲钉螺孳生,血吸虫病害严重,沟港污水横流,部分湖泊富营养化,水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生物多样性下降,水生物和湿地作物特别是芦苇(杨树)由于缺少高水过洲,土壤地肥力下降,发生病虫害的机率增加,直接导致芦苇(杨树)减产减收,芦苇亩产量由1吨降到0.6~0.7吨。同时由于湿地面积减少,野生鸟类,特别是以水草、鱼虾为主食的野生鸟类食物结构发生改变,从而转移到啃吃垸内农作物,影响粮食增产增收。此外,各种珍稀、濒危水禽及其水生生物的数量、种群结构也出现了不利变化,回游性鱼类减少、定居性鱼类增加,许多鱼类品种濒临灭绝,如中华鲟、白鲟等如今难觅踪迹。
4、防汛保安难度加大。三峡工程运行后,上游来水含沙量急剧减少,清水下泄导致河床冲刷切深,使堤身立高增大,坡度变陡,堤脚冲淘,河岸边坡失稳,河势发生较大变化,大堤垮坡常年发生。2003年以来,全县累计发生大堤垮坡208处28.9公里,最严重的2006年,共发生垮坡105处15.2公里,其他年份均在20处以上。大堤垮坡的加剧,给我县的防汛保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统计,2003年以来,我县在抗旱及堤防应急除险方面所投入的资金就达到了1.2亿元(其中用于抗旱提水灌溉用电、油料开支等费用近0.7亿元,堤防垮坡整治等应急除险0.5亿元),年均达2000万元,仅2006年大堤垮坡整治就投入了1499万元。而在三峡工程运行前,我县每年用于这两方面的资金还不到1000万元。
5、内河航运更加受阻。我县河网密布,航运事业历来发达,上世纪以前,我县内河航运南可直达长沙,北可直通长江,可以说能够通江达海。三峡工程运行后,由于枯水期提前,断流时间延长,河内水位偏低,导致我县航运的有效时间大大缩短,河道航运的不安全性比较突出,通航保证率大大降低,甚至中断,客运、货运绝大部分只能改为公路运输,大大增加了交通和运输成本。
三、应对负面影响的几点建议
1、实行水源合理调配。为充分利用好水资源,解决水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是:留住客水、储好降水、工程调水。一是留住客水。恢复松澧分流工程,减轻防洪压力,在大湖口河及藕池河西支、中支两端分别筑坝建闸,形成河道水库,用于蓄水保水。二是储好降水。对我县境内现有的哑河、沟渠及珊珀湖、明塘湖等18处内河、内湖进行扩容整修,提高蓄水能力,增大境内蓄水功能。三是工程调水。采取工程措施,把澧水调往安乡、安乡境内西水东调,解决水资源地域不均问题。重点实施西水东调工程,西水东调工程是为解决我县东北部8个乡镇干旱缺水问题而修建的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从松滋河取水,再通过相应的工程措施向虎渡河、藕池河输水,以满足干旱乡镇生产、生活用水。我们建议尽早对这一工程进行全面整修、完善和配套。同时,加强栗林河的整治及蓄水、抗旱调度,以解决文化垸的干旱缺水问题。
2、启动引水灌溉工程。一是保持虎渡河常年通流。因黄山头南闸底板高程较高(36.2米),导致虎渡河断流时间较长。建议在黄山头南闸修建底板高程在30米以下的深孔闸,以保证虎渡河全线常年通流,确保两岸引水灌溉的需要。二是建设平原灌区。建议建设安南灌区(安乡与南县灌区),安乡建成三大片区,即新河口片区、东保片区和五七片区,工程包括水源、机埠、渠道建设等。三是修建提水泵站及低水闸。建议在县境内临洪大堤沿线修建足够数量的提水泵站及低水闸,当外河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可开启低水闸,引水抗旱;当外河水位较低,不宜启用低水闸时,可启动提水泵站灌溉。对于垸内地势较高地区,修建二级提水泵站,逐级提水灌溉。
3、解决安全饮水难题。三峡工程运行后,由于上游来水量减少,水质变差,导致我县大部分地区不仅存在水源性缺水,而且存在水质性缺水,人畜安全饮水困难问题非常突出。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饮水安全问题,我县已解决农村近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但目前仍有30万农村人口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安乡县城1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也十分突出。我们建议,解决安乡县城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县城第二水源供水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村村通自来水。
4、加强堤防综合整治。由于我县一线临洪大堤均建在洞庭湖软淤基础之上,且堤身含沙量重,导致汛期河浸、沙险、管涌等险情大量发生,垮堤垮坡常年发生。为此,我们建议:对大堤采取护坡护脚整治措施,固堤保脚;采取机械灌浆、粉喷桩固基等措施,固堤闭浸,固化软淤基础,提高大堤整体承载、抗压、抗剪、抗冲刷的能力。
5、开展航道疏浚整治。水运是我县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建议,对部分严重淤塞的航道,如松滋河、澧水洪道等,尽早实施疏挖整治工程,既保证汛期上游来水顺利下泄,又恢复通航能力,缓解我县交通运输的压力。同时,建议设立河道监测网,掌握河道动态情况,为河道综合治理提供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