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农作物清洁生产的调查和思考
推进农作物清洁生产提升农作物产品质量
------对桃源县农作物清洁生产的调查和思考
农作物清洁生产,是指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肥料、农药、地膜等),改进种植技术,降低产品被污染程度所进行的农作物生产。我县自2003年启动农作物清洁工程以来,相继实施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测土配方施肥”、“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农业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统防统治” 以及推广可降解膜和秸秆腐熟剂等,有力地推动了农作物清洁生产。2014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334万亩、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30多万亩、标准化示范13.3万亩;推广农用可降解膜600吨;推厂秸秆腐熟剂250吨(面积12.5万亩);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企业17家;乡村清洁工程示范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到处呈现出了一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喜人景象。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县农作物清洁生产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经验显得不是很足,特别是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使得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农作物清洁生产面临严峻挑战。
1.农作物生产被污染的现状
1.1肥料施用不合理,造成肥源性污染 调查显示:我县化肥平均施用量高达37.5kg/亩,高出全省35.9kg/亩的水平和全国25.6kg/亩的水平。农户施用肥料不合理的具体表现是“二多二少”,即:化学肥料施得多,有机肥料施得少;(化肥)氮肥施用量多,磷、钾肥施用量少。由于肥料施用不合理,加上所施肥料大部分随雨水积聚到沟渠,导致沟渠水体富营养化,造成土壤板结和土壤容量增加、团粒结构被破坏、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以及化肥利用率低下等诸多问题。
1.2农药使用不恰当,造成药源性污染 据对100个种植业农户随机调查结果表明:%70的户偏爱使用高效农药;53%的户不按照使用说明喷洒农药;%25的户长期使用品种单一的农药;%32的户不知道如何正确混配和轮换使用农药。由此可见,农民群众科学用药意识淡薄,过量使用农药和爱用高毒农药的现象时有所见,致使有毒生物抗药性剧增和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加上农户普遍采取分散用药防治,且施药器械落后,跑、冒、滴、漏问题突出,以致30-40%的药液直接流入土壤,15-25%的药液以雾滴形式扩散在空气之中,有效附着率只有20%左右。由此也带来了药剂防效差、病虫害抗药性增强和农作物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后果。
1.3秸秆利用率不高,造成烟雾性污染 我县年秸秆总量将近85万吨。由于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加上农作物秸秆的传统利用方式基本放弃,目前约有40%的秸秆被随意抛弃或付之一炬。我县每年焚烧桔杆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多达60万吨左右,按照焚烧每吨秸秆产生1.5-1.8吨二氧化碳和每亩森林年吸收二氧化碳约1.3-2.7吨的标准匤算,需要35-45万亩森林才能消耗。露天焚烧秸秆带来的烟污性污染,既严重影响高速公路与民航的运行安全,还直接危害人体健康,降低农作物产品质量。
1.4农膜残留量过大,造成“白色污染” 农膜覆盖技术具有增温保湿、保水保肥、节劳减支、促进增产增收的特性。但是,推广该项技术带来的残旧农膜却对耕地物理性状和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危害。调查表明:亩平耕地每年大约需用农膜3.5kg公斤,用后收回的只有一半,其余将近半数残留在地里,给土地选成白色染污。据反映,连续10年以上使用农膜覆盖的地块,每亩残留废旧农膜约为10kg左右。农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分解,残留在土壤中严重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力下降,还会因其中的有害添加剂抑制农作物生长,影响农作物产品产量和质量。
1.5垃圾废水随意倒,造成面源性污染 我县农村人口84万,占总人口数的85%,每年产生生活垃圾30多万吨,生活废水400多万吨,农业投入品包装物100多吨。生活垃圾多数随意堆积倾倒,人畜粪便和生活废水等大多任意排放,农业投入品包装物被弃置在田间地头,直接给农村居住环境和环境卫生带来影响。固体废弃物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分解,如果不进行及时回收,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有的散失落于灌溉渠道、河湖、溪港、库塘水体中,造成水体污染。由此可见,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生活废水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2.农作物生产污染严重的原因
2.1 干群环保意识不强 一方面,思想缺认识。对于农业面临的肥源性、药源性、烟雾性和白色污染以及面源污染等问题的严重性缺乏清醒认识;另一方面,行为不检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意识比较淡薄,乱堆、乱倒、乱扔等不良陋习随处可见。
2.2 技术措施落实不力 县农业部门虽然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秸秆还田等清洁生产技术,但部分农民只看重眼前利益,对见效快、产值高的项目感兴趣,而对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等技术项目实施不力。
2.3 专项经费严重不足 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工作必须有财政投入作为保障。然而,目前各级财政用于清洁生产工作管理、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很多工作任务难以落实,严重阻碍了农业清洁生产事业的顺利发展。
3.农作物清洁生产的发展思路
3.1 建立分级管理机制 首先,县乡按要求成立相应的领导机制,负责本部门清洁生产的统筹协调工作,每个乡镇办一个规模适度的示范点,每个村建立一个千亩示范点,辐射带头面上清洁生产工作;其次,县乡两级应当将农业清洁生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增加投入。县级领导机构要加强对县财政、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按照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形成分级管理、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3.2 加强服务组织建设 。其一,健全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明确专人负责,安排专项经费,强化业务培训,推进规范化管理;其二,建立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映系统,实现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报告制度;其三,加强农资市场经营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开展诚信农资经营评选活动,落实农药管理制度,严格农资市场准入制,让广大农户购买到“放心农资”。
3.3 力推测土配方施肥 。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种是大配方肥推广模式,通过提高配方肥的合理性与针对性,让企业愿意生产,农民愿意施用;二种是以智能培肥机现场准确测土配方施肥,充分发挥某小批量培肥速度快的优势,满足农民对配方肥的个性化要求;三种是针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规范化经营主体的需要,以专业化服务组织为载体,带动配方肥和科学施肥技术大面积应用。
3.4 引导植保统防统治。 推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技术。具体做法是:专业化统防统治机构统一购进大包装农药后,统一配药、统一按技术要求操作、统一药后防效检查,既可避免开大处方、乱开处方的坑农害农行为,也可避免见虫就打药、施药不科学的行为,从根本上保证农作物生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据调查,实行统防统治的田块与釆取分散防治的田块相比,每亩水稻可增产80kg左右,每亩棉花可增产40kg/,亩平增加收益200元上下。建议县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出台补贴、奖励政策,扶持冘民发展统防统治服务组织。
3.5 综合利用作物桔杆。 逐步提高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和自觉性。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在农业种植业领域。农作物收获之后,将秸杆直接粉碎还田。利用青贮、氨化、微贮等方式,生产优质饲料,降低养殖成本。推广使用秸秆沼气,发展编织草帘、草袋等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秸秆副业。如2013年,全县投入150万元,通过政府采购和推广秸秆腐熟剂250吨,应用面积12.5万亩。
3.6 尽量回收废旧农膜。 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工作,鼓励和支持有关企业在乡镇、村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方便农户交售废膜,缓解农膜残留过量造成的土壤污染。推广使用可降解膜,从源头上控制白色污染源。建议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加大对使用可降解膜农户的支持力度,缩小可降解膜与普通农膜价格差别,逐步以可降解膜代替普通农膜。
3.7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既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状况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农作物生长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以村为建设单位,以清洁生活和清洁庭院为重点,以清洁生产为核心,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专业化统防统治、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减少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用量、推广秸秆还田和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禽畜粪便、生活垃圾等结合在一起进行,充分调动示范村村民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长久不衰。
桃源县老科协农业分会 刘学进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