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区县动态>详细内容

发挥余热再贡献——桃源县老科协泥窝潭分会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4-06-03 信息来源:桃源县老科协 【字体:

    近几年来,泥窝潭乡老科协分会在乡党委政府直接领导和县老科协的指导下,遵循老者能为、老者愿为的原则,引导全体会员紧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创办实事、主动提供服务、多方引进资金,充分展示了农村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心智潜能和精神风貌。

  一、敢于担当,创办实事

  为使分会工作实现老有所为的目标,他们通过党委总揽、政府搭台、分会唱戏,实实在在地创办了一些实事。一是成功开展了“四合一”综合试点工作。2010年,按照乡党委的意图和县老科协的要求,在灵雨寺村开展了集村级老科协小组创建试点、新型农村的生态试点、健康长寿的保健试点和富硒农产品的种植试点为一体的 “四合一” 综合试点工作,并及时总结推广了该村的经验。在综合试点过程中,指导该村以老科协小组为主体,积极开展自我保健、科技示范、文体娱乐和维稳促和活动,促进了村容户貌的改观和群众精神面貌的改变。2012年11月,出席常德市老科协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的与会人员100余人到该村现场参观,省市老科协领导对该村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二是按时完成了“老年学校” 的筹建任务。2013年年初,乡党委、政府把筹建乡老年学校的任务交给乡老干支部和老科协分会后,他们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筹建、当年配套和当年开学的预期目标。无论学校规模、教学质量,还是制度建设、内部管理,均达到常德市规定的老年学校标准。老年学校开学以后,他们从边缘村老年人居住分散、出门不便等实际出发,设立了三个村级教学点,解决了1000余名老年人的上学难问题。三是顺利完成了 “中国长寿之乡”的申请报批。分会人员接受申报任务后,发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精神,夜以继日开展信息采集和材料综合整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申报工作,获得了常德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中国长寿之乡” 的匾牌。

  二、倾注真情,提供服务

  该分会会员都是农民出身,对农村、农民有深厚朴实的感情,他们加入老科协后,自觉地把对农民群众的深情厚爱融化到了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之中。有的情系故土不忘恩。85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罗维汉,在湖北省木松慈县国税局离休前身患多种疾病,回归故里后认真研读中医名著,用中草药治愈了自身所患的痛风病等疑难病症,成了方圆数十里有名的养生保健专家。近几年来,他一方面坚持现身说法,指导邻居开展自我保健;另一方面运用自身经验,免费为他人治疗同类疾病,先后使20余名痛风病患者摆脱了疾病折磨。对于愈后以礼致谢的人,他都一概拒绝。他说他为乡亲们治病是为了报答故土的养育之恩,也是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并不贪图一分一厘的金钱回报。有的践行宗旨不褪色。会员戴桂清从乡人大主席岗位上退休回乡后,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群众誉为退休不褪色的老干部。老戴退休后坚持与老伴一起耕种3亩田土,还担负起了指导本组及其附近数十户群众种田的义务。2010年,他听取分会邀请高级农艺师颜送贵、江克平等主讲的“富硒水稻高产栽培组装技术” 的讲座以后,一方面,自身率先实践,做给周边村民看;另一方面,号召大家应用,并手把手地指导他们做。当年,他与周边30余户农民种植的120余亩富硒水稻,获得平均亩产700公斤的好收成。从那以后,乡里连年把他所在的村民小组作为种植富硒水稻的示范样板,群众夸他是不带编制的村干部、科学种田的技术员。

  三、竭尽余力,争取外援

  为了缓解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的资金缺口,会员们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在集资出力上带头、招商引资上出征。一是利用资源,筑巢引凤。原仙人岩村党支部书记、现任灵雨寺村老科协小组组长罗伯连,通过在外工作的家庭成员推介本村自然资源的办法,于 2010年吸引广东省惠州市趣禾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来本村投资开发富硒油茶获得成功。趣禾公司经过实地考察、论证,与该村签定了2000亩山地、54年租期的租赁合同,并一次性投入资金200万元,兑付了前10年的租赁款,完成了炼山垦地、育苗移栽等基础性工作。目前基地油茶苗长势良好。二是发挥优势,多方求助。村老科协小组名誉组长、现任灵雨寺村党支部书记官兆福,为解决全村电网升级改造、村组道路硬化、民用自来水安装、贫困户危房整修以及老年活动中心兴建的资金困难,充分发挥自己与本村在外从政、务工、经商等的成功人士联系紧密的优势,连续三年外出求助30余次,引回资金超过150万元,结束了村里群众长期 “点莹火灯、走黄泥路、饮腌赃水、住破烂屋”的历史。三是引导能者,捐资献款。去年11月,年愈古稀的村老科协小组副组长刘兴华老人,得知乡里不久将举办自愿为公益事业募捐活动消息后,连夜电话催促在深圳创业的儿子回家参加募捐,还交待他邀请一些有实力的朋友前来参加活动。儿子按照老子的叮嘱,结果邀请20多位好友同往,共计捐款25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由乡老科协会员参与引进的资金达到400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