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使金狮堤变成了金土地
土地流转使金狮堤变成了金土地
——来自武陵区芦荻山乡金狮堤村土地流转调查
周树林 陈太平
三、四月间,我们陪同武陵区老科协会长黄泽贤和有关专家来到武陵区芦荻山乡金狮堤村红世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就农村土地流转课题进行调查。走进金狮堤,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派初具规模的都市农业的迷人风貌,150多个镀锌钢管搭建的蔬菜大棚连成一片,各类蔬菜枝繁叶茂,十多亩水面的高标准鱼塘打点成形,集餐饮休闲于一体的新潮农庄、办公楼、停车场、新辟沟渠、崭新路桥正在火热施工中,到处是一派生机。其实这里的一切,会让人不得不回想起开始于土地流转的一段佳话。
金狮堤村原来是一个传统型农耕区,往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213户农户,种的种菜,种的种粮,种的种树,这种传统农业的随意性,其结果是农业技术含量低,各类农作物收成少,许多农户靠地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一时间造成大量青壮劳力外出打工,抛荒现象比比皆是,好端端的几百亩耕地七零八落,满目荒凉。
2013年10月,独具慧眼的王红亮、杨世喜、傅文斌三个军转干部却看中这片不毛之地,想用他们转业后在山西开煤矿挣的钱租下这片离城不到5公里的土地,在都市农业上做篇大文章。三人一拍即合,通过当地政府牵线搭桥,满怀信心带着几百万资金来到这里。但素不相识的农民一听是外地人来租地,一个个摇头拒绝,一毛不拔。虽通过多方做工作,村民还是半信半疑。但开发商深知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他们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承诺先拿出一笔资金,以每亩一年700元的高价租金先兑现十年,然后每10年再兑现一次,整个租期暂定三十年。并确定失地的当地农民,包括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都可在庄园打工,且工资略高于本地同类工种。开发商的诚恳逐步打动了农民的心。
金狮堤村六组村民叶昌顺有三亩多地,前些年由于在外打工,地里全部种的欧美杨,由于长期无人管理,草长得比人还高,种的树倒的倒,偷的偷,枯的枯,种了几年的树,一分钱没挣。但当工作组来做工作租地时,叶昌顺还是觉得外地人不靠谱,宁愿让地荒了,也不愿租出去。于是董事长王红亮、总经理杨世喜亲自做工作。说来也巧,原来认为这不靠谱的两个人竟是他在部队时的老战友,其中60岁的杨总还是他所在部队的老领导,在部队一起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曾经也是情同手足,生死与共。分别多年,不料有缘今日相会,叶昌顺激动地说:“看到你们,真是遇到知音了,把地转给你们我一百个放心,什么也别说了,有想不通的,包在我身上了。”
原来叶昌顺复员后,杨总在部队当上了副团长,后因患淋巴癌,提前病退。但不甘倒下的杨世喜,拿部队给他治病的钱,邀转业的战友王红亮在山西开煤矿,挣了一些钱,现在他们虽然富了,还是想在这里干点事业,带领金狮堤人一起致富。开发商的真情实意感动了叶昌顺,也感动了周边的村民。后来又通过叶昌顺和其他骨干及基层干部穿针引线,213户农民仅用不到两个来月时间,于11月20日部全部签订了土地流转流租赁协议书。
为了对已经取得信赖的农民负责,对这片土地负责,开发商目前已投入450万元,政府和有关部门也扶植150万元用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老科协也派来专家带着各类种植方面的科技书籍和优良菜种,现场指导。许多当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也在这里利用手艺和专长,重新找到用武之地。月工资还略高于本地同类工种,更有信心的农民打算和开发商一道,利用近郊优势,把金狮堤基地办成一个有多种有机蔬菜瓜果自摘式庄园,集花卉、垂钓、观赏、餐饮于一体的游乐园。同时还和周边四所中小学签订合同,将这里作为学生德育、农技、体育培训基地。现实使农民从土地流转中得到了实惠,看到家门口的美好未来。接二连三的外地打工崽、打工妹,又陆陆续续回到了牵肠挂肚的金狮堤。
从这次调查中,我们得到三点有益的启示:
一是土地流转要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土地流转虽然有党的大致方针作依靠,但真正要实施起来,农民认不认可是关键。金狮堤村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开发商与农民达成协议,最有说服力的是开发商言而有信,当即兑现租赁资金,马上招聘当地村民打工,立即拿出资金搞建设。
二是土地流转要有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开发商有可能人生地不熟,但有当地党政领导,当地基层干部的支持,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因他们知道农民的意愿和要求,知道当地的民情民意,有这么一批人牵线搭桥,比开发商单枪匹马去游说,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金狮堤村土地流转所以又快又好,也得益于区、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得益于金狮堤村支两委的穿针引线。
三是土地流转要给农民展示新农村的新蓝图。多少年来,农民大都靠土地维持生计,在大多农民心目中,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农民对土地的情感深重,如果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在思想上没有做通工作前要把土地租出去,就会象割他们的肉一样难以实施。只有把开发商的利益和当地农民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土地利用得更好,农民终究会愿意把土地租赁出去。金狮堤的开发商,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了资金和科技的双重投入,在达成协议的短短几个月,这里的路宽了,沟通了,灯亮了,楼高了,打工也不用出远门了,连孩子们读书都方便多了。村民们亲眼看到了土地流转所带来的新希望。正是这种双向情愿才成就了开发商,又圆了村民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