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竹小母竹造林简介
楠竹又称毛竹,为禾本科竹亚科植物,具有生长快、用途广、根系发达、树形美观、一次造林长期利用等特点,是一个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兼用性树种,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生产中,楠竹造林通常以大母竹抬移造林为主。但楠竹的发展往往受到楠竹种苗严重不足的制约。20世纪60年代,广西楠竹林大面积开花结实,从而推动了楠竹种子育苗造林的大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相对大母竹抬移造林而言,小母竹育苗及造林具有成本低、造林成活及发笋成竹率高、造林繁殖系数大等优势。在澧县老科协的积极建言指导下,湖南城头山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近两年来,先后在澧县火连坡镇、甘溪滩镇等地,采用楠竹小母竹苗造林近8000亩。目前,小母竹苗长势喜人,雨后春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小母竹造林要重点抓好种苗、栽植和管护三个环节。着力解决好种苗的优质化、栽植的合理化、管护的集约化,才能确保造林的成功即成活率、成林和成材。利用实生幼苗移栽,加强培管,如抚育、修枝、整形、施肥等,3—4年便成林,构建小母竹园。同时采取“边建苗圃边造林”的滚动模式,即直接用楠竹小母竹造林,往后造林用的小母竹苗则在前面造林地中挖取,并保证较大径竹的立竹度在260株/667m2以上。具体讲,在造林技术上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件工作:
造林地选择。要求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和通气良好的,并呈微酸性反应的壤土、砂壤土和粘壤土,避免重粘土和石砾土,尤以缓坡地,具有山地气候的地段为佳。
造林时间选择。楠竹小母竹出笋时间为3月上旬,而正常大楠竹出笋时间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小母竹出笋时间比普通大母竹提前20天左右,故小母竹造林在时间上要适当提前,最好在立冬至立春期间进行,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又可避免损坏已出土的小母竹笋,确保下一年的竹笋产量。
整地方式。对25deg;以下的缓坡地,宜采用全垦整地;25deg;以上的坡地,可采用带状或块状整地。穴的规格为60cmtimes;40cmtimes;40cm。
苗木选择。尽量用1年生小母竹造林,少用2年生苗造林,最好不用3年生苗造林。这主要是1年生苗造林成活率高、分蘖能力强,而2年生苗造林次之,3年生苗较2年生苗更差。
疏笋修枝。为避免小母竹过度消耗营养,提高造林成活率,需要及时拔掉竹笋,修剪竹枝。竹枝保留3—5盘,枝长20—30cm。
栽植。栽植深度以略超过竹苗根颈线为宜,如穴过深,则要先回填土后再行定植竹苗。栽植时务必将竹鞭自然舒展,竹蔸下部与垫土密接,自上而下回填表土,分层塞紧竹蔸四周,使竹鞭与土壤密接,覆土成馒头形,栽后浇足定根水。
松土除草。1年生小母竹造林,分蘖能力极强,视情况每年松土除草、培蘖2—3次,即每分蘖一次便抚育一次。第一次在5—6月,第一次分蘖发芽一批新竹后,及时抚育培蘖;第二次在7—8月上旬,第二次分蘖发芽第2批新竹后,此时杂草种子尚未成熟,及时清除不仅当年受益,这可减少来年杂草的发生;第三次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三次分蘖长第3批新竹后,及时抚育培蔸,避免分蘖老化。
施肥。1年生小母竹造林除施足基肥外,每年还要施追肥1—2次:第一次在5—6月,结合松土在根冠周围撒施尿素10kg/667m2,注意不要撒在叶面上和苗木基部,只撒施在根冠周围;第二次施肥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结合第三次松土抚育时施入,可促进新鞭抽生和来春多发笋,有利新竹生长。
间苗抚育。要加速小母竹造林成林成材,不断间苗是其关键技术。小母竹造林分蘖能力强、发新竹多,在每年冬天或春天结合取小母竹进行间苗抚育,间小留大,分布均匀,连间3—4年,保留竹400—600株/667m2。
澧县老科协 文振昌
2012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