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泥鳅心得体会
养殖泥鳅心得体会 泥鳅关键是思路要正确,要清晰,只有这样才能驾驭养泥鳅局面,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改进提高。
一.养泥鳅是一个系统工程。
养泥鳅的知识涉及到很多方面,从下苗到饲料到管理,从清塘到肥水到调水,从季节到冬泠夏热,从水质环境到营养均衡到提高免疫力等等,只有把这些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掌握了才能把养泥鳅风险降到最低。如果认为掌握了一两种特别药品或者一两种特别添加剂或者一两种特别技术就能取胜,那是不现实的。
在养泥鳅这个系统工程中,各个环节各个因素既是独立的,不能相互代替的,但又是互为条件的互相联系的。在这个系统工程中,一般认为苗、料、管这三个方面最重要。苗即优质泥鳅苗,料即优质饲料,管即优质管理。泥鳅苗跟饲料这两个方面比较直观,比较容易,一分钱一分货,只要舍得出高价钱就解决了,唯独优质管理比较复杂。
优质管理即养泥鳅所有该做的工作都要做到位都要做得好。管理是一个可大可小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养泥鳅的一切工作都是管理,都是通过管理来实施的。狭义上的管理是指养泥鳅的某个阶段,某个环节,某个方面的管理。养泥鳅管理比较复杂,涉及千头万绪,但最重要是如何保持充足的溶解氧。溶解氧是养泥鳅的中心,溶解氧决定养泥鳅的成功与失败。
养泥鳅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把养泥鳅看成是一张渔网,那么系统工程思路就是全局是网纲,各个环节是这个系统工程的分支,每个分支也是一个局部的系统工程,每个分支是网目,
抓纲举目,纲举目张。不论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或局部的系统工程,都由其各自相关的因素组成,这些因素一定要考虑齐全,不能缺漏,这些因素之间虽然互相不能代替,但作用却有大小主次之分,有好的作用也有不好的作用,只要我们思路清晰,通盘考虑,抓住重点,趋利避害,环环做好,完全可以把养泥鳅成功。
二.养泥鳅关键是溶解氧,溶解氧既是养泥鳅的中心又是水质环境的保证。
我初养泥鳅时,还不懂得使用增氧机,也不懂得肥水养泥鳅,是纯天然养殖,那个时候不论投放多少养泥鳅,不管投喂多少饲料,到收获时每亩产量也只能是150-250KG,不可能有多,这是因为受到溶解氧限制的结果。现在我们养泥鳅都是按照亩产5000斤来操作的,都属于高密度养殖,所以一定要配备增氧机。
现在一般是1-2亩配1台。如果靠这个数量的增氧机来满足所需要的溶解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参照孵苗场的模式来配备显然有不太现实,投入大没有经济意义,现在我们是采用肥水与增氧机相结合来获得溶解氧,所谓肥水即通过施肥培育藻类,通过藻类的光合作用获得溶解氧,这是溶解氧的主要来源,占70%以上,增氧机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在养泥鳅过程中,底质,水质,水色,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等等都是藻类生长的连带反映,之所以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关注和处理这些因素,其目的是保证藻类生长保持在良好状态,已获得充足的溶解氧,保证水体环境稳定。建立了这个思路,就等于抓住了重点,抓住了纲,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作为高密度养泥鳅所需要的溶解氧,不但要充足,而且要稳定,避免大起大落,不被一时的达标,好看所迷惑。溶解氧大起大落是养不好泥鳅的。水太瘦表明藻类数量少,表明溶解氧少,养泥鳅容易得病。水太肥表明藻类老化大量死亡,表明溶解氧急剧降低,表明原先藻,菌,毒的良性平衡遭到破坏,这时候泥鳅处于极度应激状态更容易得病。红色水,黄色水,蓝色水等不良藻类占优势的水体泥鳅也容易得病。藻类本身每天也在新陈代谢,也在更替和变化。以上说明在养泥鳅过程中要想把好的藻类维持在好的状态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掌握肥水、调水、保水的基本知识,要学会掌握每天观察水色的技巧,掌握把每天的水质指标作综合分析,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养泥鳅=养水=养澡。溶解氧问题实质是藻类问题,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等一切有害物质也是因为溶解氧不足而产生的,所以养泥鳅关键就是要养好澡。管理藻类一定要心细体勤。因为高密度养泥鳅的水体环境不是天然的是人为的,这种人为的水环境所形成的生态平衡是暂时的,是有条件的,也是非常之脆弱的,必需要天天加以管理才能维持,任何粗心大意都会坏事。养泥鳅人天注定是辛苦命。
三、把握利弊,趋利避害,
养泥鳅凡措施都有利有弊,利弊共存,必需要综合分析、全面把握、趋利避害。养殖过程是矛盾和平衡的工程。一方面有机物不断增多、水质不断酸化、水体硬度不断降低,另一方面通过不断采取措施降解有机物、阻止酸化、提高水体硬度、形成新的平衡,周而复始,确保养泥鳅成功。
(1)
以局部的损失换取大环境的稳定。例如养泥鳅中后期容易缺磷,磷成为泥鳅和藻类成长的限制因素,必需要经常补充磷。这个时候也正好是雨季,也要经常泼洒石灰和沸石粉来稳定pH值和提高水体硬度,而石灰和磷是矛盾的,一般情况是使用石灰之后必需间隔10-15d后才使用磷,这样效果才好,如果间隔时间太短会造成磷沉淀失效,但如果不及时补充磷问题反而更大,所以只能选择经常补磷,即使沉淀浪费一部分也不去计较。消毒药与微生态制剂也是矛盾的。如果放足消毒药所有的菌类都被杀死,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这样势必会使水体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无菌状态,作为高密度养泥鳅而言,无菌状态不是好事,无菌状态意味原来水体中良性的物质循环系统受到破坏,造成有毒物质大量积累,藻类生长受到影响,养泥鳅很容易在这一段时间内出现问题。所以只能选择量少多次投放氧化类的含氯消毒药,这样既保留一部分有益菌继续发挥作用,又使到水体得到消毒氧化,减少厌氧有害菌,促进好氧有益菌繁殖生长,进而改善整个水体环境。实践证明在养泥鳅过程中用硫酸铜等药物杀害有害藻是得不偿失的,虽然有害藻是杀死了,但养泥鳅很快也出问题了,用了硫酸铜之后一般半个月左右养泥鳅几乎都出问题,很少有成功的。所以养泥鳅也不能照搬书本。
(2)
把我实施的量和度。任何措施都要掌握好度和量,否则会适得其反。泼洒石灰、施肥、追肥、使用消毒药,使用微生态制剂、甚至使用增氧机等等,都有一个实时适量适度的问题,例如量少多次泼洒熟石灰好处很多,一是能够提高水体硬度有理藻类繁殖,二是给养泥鳅补钙促进鳅的生长,三是络合有毒物质。含氯消毒药也一样,每次少量使用能够有效抑制藻类过快生长、明显缓解过浓水色,能够快速降解有毒物质,有效改善底质。效果又好又经济。但如果一次性使用的量太大,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甚至副作用所带来的危害远远比原来的问题大。不论使用什么药物,除了认真看说明之外,还要结合自己养泥鳅塘的实际情况,必需在弄通原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养泥鳅是自己的,如果人云亦云,胸中无数,搞错了搞砸了,倒霉的只有自己。往往很多时候本来问题并不严重,由于心太急,急于改变,反而把问题搞严重了。
(3)
操作要细。凡措施都有应激。操作有学问。如果在操作中缓慢渐近,给泥鳅有一个适应过程,应激就会降低。例如同样是添水,量少多次缓慢进行效果就好,过急过大过快效果就差,甚至起到反作用。四、预防泥鳅病重在养殖前期。
养泥鳅最大风险是泥鳅病,发生在养殖前期即投苗之后5天内的泥鳅病最可怕最难治,所以养殖前期的管理与否是养泥鳅能否成功的关键。预防泥鳅病要立足于防、立足于早,要从清塘抓起。认为投苗初期底质好天然饵料丰富泥鳅小不会缺氧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认为投苗之后要10d才开始进入风险期,才容易出问题,才开始认真重视,就已经晚了。
泥鳅病的发生不是昨天下雨今天发病这样的因果关系,而是在下雨前泥鳅已经是亚健康了,有问题了,下雨不过是导火索和催化剂。过去我们也重视虾病预防,但是没有抓到点子上,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预防泥鳅病缺乏前瞻性,缺乏主动性,养泥鳅水平只是停留在风调雨顺才能将养泥鳅样成功,天气稍有异常就不得了。预防泥鳅病重在养殖前期。要在清塘之前在思路上就要明确养殖前期存在多少主要的致病因素,然后提前采取对性措施逐个解决。
(1) 防反酸。清塘时酌情撒石灰,酌情撒钙镁磷肥。
(2) 清除蟹仔杂虾,减少病害传染源。用黑塑料布栏,用敌百虫或用杀灭菊酯杀。
(3) 降解重金属。投苗前1个星期泼洒二钠或有机酸。
(4) 防气泡病。pH值大于9.3,不要在下午或傍晚投苗,只能在上午10点钟之前投放或改变投放日期。
(5) 防冒底。养殖水位保持在1.2-1.5m,水太浅容易冒底。
(6) 保持充足的溶解氧。投苗之后晚上要坚持开增氧机,中午开1-2h。如果水色过浓晚上要增加增氧力度,甚至兼撒增氧剂。有计划投放微生态剂,酌情刮动底泥。
(7) 有还藻类。第一次肥水前不宜使用过浓过猛对藻类杀伤力过大的消毒药。第一次肥水要施足有机肥和无机肥,要选择晴天进行。如果出现蓝藻(蓝色水)甲藻(红色水)三毛金藻(黄色水)等较严重的有害藻,尚未投苗的应排掉重新纳水,已经投苗的不主张用硫酸铜等杀藻药物,提倡用EM菌、芽孢杆菌以及红糖、葡萄糖、米糠等综合措施,反复进行多次整理。
(8) 管好藻类。一方面要注意追肥,勤施少施,促进藻类繁殖生长,防止掉藻。二方面当水色过浓时要酌情施少量漂白粉,降解过浓水色,防止倒藻。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等一切有毒物质都是倒藻的衍生物,倒藻是泥鳅病的主要根源。预防倒藻=预防泥鳅病。
养泥鳅病预防不是靠1-2种药物,不是靠1-2种措施,而是靠综合预防措施,所有要做好的工作都属于泥鳅病预防的内容。坚持塘底不好不进水,水质不好不放苗,苗不优质不要养。保持水体硬度,保持藻相菌相平衡,保持溶解氧充足。养殖前期泥鳅病预防涉及的因素比较多,但关键是泥鳅苗、溶解氧、饲料,如果泥鳅苗健康、溶解氧充足、饲料营养均衡,养泥鳅就成功了大半。预防泥鳅病一靠科学二靠细心。
五、养泥鳅一定要注意和学习。
学习即看书和交流,总结即开动脑筋、分析研究、理清思路、找出规例。只是有养泥鳅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养泥鳅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非常多,这么多的知识如果全部靠自己去认识去摸索那简直不可思议。学习总结是借力、是捷径、是效率。由于养泥鳅的特殊性,所以对人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没有文化、悟性又差的人是不适合养泥鳅的。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全面掌握养泥鳅的基础知识,这是养泥鳅的基础。通过总结找出规律,养泥鳅才能有主见、不唯书、不死板,才能年年进步。养泥鳅难养不等于养泥鳅没有规律,而是养泥鳅的规律也比较特殊,由于每个泥鳅塘的水质是不相同的,所以养泥鳅很难在统一时间内用一种模式去套。养泥鳅的规律即弄通原理、因塘制宜。
三、缺乏科学管理
1.养泥鳅人员缺乏对养泥鳅养殖的基本知识 ,特别是聘请的养泥鳅工人,很少或根本不学习养泥鳅的知识,只知道干活。凡养殖泥鳅,都应努力学习,要依靠科学致富和勤劳致富,更应科学养泥鳅。
1. 乱用药物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养泥鳅的基本方针,按照科学的养泥鳅方法,做好每个环节的养殖工作,是最好的预防泥鳅病的方法,但不少养泥鳅人怕泥鳅发病,定期使用杀菌消毒药物,而一旦有病,更是大量用抗生素或其他各种消毒药物。所有这些都不是科学的,因为各种消毒杀菌类药物不仅将病毒病菌杀死,也把水中有益微生物杀死。而池中的微生物,90%以上属于有益微生物,池中有益微生物是维持池塘生态平衡得罪主力军。
2. 缺乏抗击自然灾害天气的基本知识导致对养泥鳅发病
在每年的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转为东北季风期,对养泥鳅最容易发病。例如我国5、6月间是对泥鳅病的高发季节,经常有大雨、暴雨出现。遇到同样的自然灾害,许多养泥鳅人每年养殖都成功,但也有许多养泥鳅人养殖经常失败,这与养殖技术有密切的关系,抗击自然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培养好水色,维持透明度在15—30cm,经常测定水中的含氧量,池塘底部含氧量若低于4mg/升,必须及时开增氧机。
3. 缺乏科学卖泥鳅的基本知识
养泥鳅发病总有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就是病情由轻到重,数量从少到多。其最明显特征是在摄食饲料中表现出来。
养泥鳅必须在每个泥鳅塘设若干个的饲料台,每次投完饲料后,在饲料台内放当次总投饲量的1%~2%,每次投完饲料后1.5~2小时准时观察饲料台内没有吃完,表明泥鳅开始不正常,还可能发病,应果断卖泥鳅,越快越好。这是卖泥鳅没有任何损失。若反应迟疑,甚至采取救治的方法,损失很大。一养殖泥鳅户的泥鳅,也达到了上市规格,在泥鳅发病后不及时卖掉,而用救治方法,不但不能把泥鳅病治好,反而泥鳅死的更多,损失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