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竹低产林改造及栽培技术简介
楠竹,又名毛竹,它具有生长快、产量高、用途广、效益大,且可持续利用和更新的自然资源而深受人们所喜爱,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楠竹低产林改造技术
常德地区大部分山地是楠竹分布的中心产区,气候条件和立地环境适宜于楠竹生长。但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少竹林疏于管理,造成林地土壤板结,杂灌丛生,立竹稀少,产量低,经济效益差。许多地方每亩立竹少于120株,平均胸径在8厘米以下,是典型的低产林,亟需对其进行改造。楠竹低产林改造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1、改善楠竹林地状况,调整竹林树种组成。砍除林内杂、灌木。林内杂、灌木在地上占据竹林空间与楠竹争夺光照;在地下其根系与楠竹鞭争水争肥与地下空间,严重影响楠竹行鞭、发笋、成竹。
2、进行林地垦复。垦复是改善林地土壤水肥条件的重要措施,也是调整竹林地下结构的有效手段。林地垦复首先挖除杂、灌木树蔸及其根系,然后对林地进行全面垦复。垦复林地有深垦和浅锄两种方式,深垦宜在小年冬季进行,此时竹鞭已停止生长,可防止损伤竹鞭,深度可达20—30厘米,将竹蔸及老鞭彻底清除。深垦间隔时间一般4—6年进行一次。浅锄宜在每年的夏秋季进行,深度达10—15厘米,将杂草等及时翻沃于土内,以利加速土壤熟化。
3、开挖竹节沟,蓄水养竹。开挖竹节沟,可以保水、蓄水,对春笋出土成竹、秋季笋芽分化及楠竹的生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还可减少地表径流,延长雨水在林地土壤中滞留时间,从而提高土壤含水量。其具体做法是沿山坡等高线开挖竹节形蓄水沟,水平沟距8米左右,深、宽各0.5米左右。此种方法只适宜于立竹稀少的楠竹新造林地。
4、合理施肥。施肥是加快低产竹林恢复、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施用肥料种类常用有机肥料如饼肥、厩肥、绿肥、化肥等。施用有机肥料可结合垦复埋入土内,再覆盖一层3—5厘米的肥土,效果会更好。但大面积用有机肥有一定的难度。故一般常用化肥。因楠竹林地土壤中一般缺乏氮元素和磷元素,而钾元素及一般矿物质不缺,故一般竹林以施氮肥为主,磷肥为辅。据测算,每生产1000公斤楠竹需氮元素3.26公斤,磷元素0.75公斤。考虑到肥分流失和被土壤固定不能直接利用等因素,一般每亩宜施尿素20公斤,过磷酸钙10公斤为宜。施肥方法过磷酸钙等迟效性肥料可结合冬季垦复时深施埋入土中;尿素等速效化肥宜在楠竹生长旺盛或初秋时进行。以穴施、伐桩施、撒播施和沟施等,以沟施为好。沟施沿山坡等高线挖沟,沟深15厘米,宽一锄头,水平沟沟距3米,每米沟长施尿素0.1公斤,过磷酸钙0.075公斤。
大面积施肥,在目前农村劳力缺乏的情况下,难于推广。为解决这一难题,江西省林科院曾花费近十年时间,集中数十位高级研究人员的智慧,根据楠竹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NPK”三营养元素,生物激素,微量元素的需求,采取先进的生物技术,研制成高效浓缩型植物BNP楠竹增产剂营养产品。把BNP稀释液注入竹腔内,经竹维管束有效输送,将BNP养分迅速输送到各部位,上至枝叶,使竹叶更绿,提高光合作用;下至鞭根,促使笋芽分化,提高出笋率、成竹率。
BNP楠竹增产剂及竹腔施肥技术是目前楠竹资源培管中的一种先进新型技术,能有效解决长期困扰山区竹林大面积施肥难题,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据江西省林业厅资料介绍,竹腔施肥后,提高成竹率35.2%,发笋率增长32.2%,胸径增粗15.2%。成本也比较低廉,第一年竹腔施肥需药费46元/亩,实施对象对三度(4—5年生)以下的竹株施肥;第二年及以后只对新竹施肥。目前该项目已在浙江、福建、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苏等省推广,并被国家林业局作为全国19省楠竹灾后恢复重建的推广技术之一,指定BNP为专用肥料。今年3月,省地县有关部门已在桃源县芦花潭乡向阳村数百亩竹内进行推广试点。
竹腔施用BNP专用肥,宜在完成林地清理后的4—8月进行。具体操作是先将100毫升BNP原液(每瓶100毫升),按1:4的比例稀释400毫升水中(共500毫升,即矿泉水瓶大小),然后按照“一钻二射三封口”的程序进行。即先在竹竿基部10厘米以下竹节钻一小孔(新竹可用鞋钻钻孔,老竹可用充电式电动钻孔或用钢钉敲击打孔)。其次用注射器将BNP稀释液注入5毫升,然后用黄泥或蜡烛封口,防止伤流。操作程序简单,以二人一组互相配合,一人打孔,一人注射封口,一天可施肥14—16亩。
目前BNP楠竹增产剂为江西省林科院控股的江西盛竹联创林业有限公司为总代理,其客服电话:0791—3833828,6736882,18907095980。
5、合理采伐。合理采伐关系到竹林生长的好坏和竹林产量的高低。首先要保持合理的密度。研究表明,每多留3株立竹可多增产一株新竹,所以要求每亩密度达250株左右方可进行正常采伐,且采伐株数不能超过生长株数。其次要保持立竹合理年龄结构。1—5年生的楠竹处于幼壮龄阶段,竹叶绿素、营养元素等含量都非常丰富,是发鞭发笋盛期。因此在采伐时应遵循“存三择四砍五不留七”的原则:即三度以内(一度为一年生新竹,二度为2—3年生,三度为4—5年生)的竹子不能砍;四度(6—7年生)视其胸径大小,分布状况可适当择伐密集和细小的部分竹株;五度以上(8—9年生)的立竹生活力衰退,枝叶枯黄,竹鞭已完全丧失抽鞭发笋能力,应全部砍掉。同时,在采伐季节上应在晚秋及冬季进行,不能砍伐枝叶茂密的孕笋竹;对雪压竹宜在出笋后进行。在砍伐实施过程中,还应坚持“三砍三留”的原则:即砍弱留强,砍小留大,砍密留稀。对病虫竹、雪压竹及时清除,伐蔸应低于10厘米,并及时挖除竹蔸或将竹蔸劈成几块,打通竹节,以利加速竹蔸腐烂。
6病虫害防治。楠竹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危害。虫害主要有竹蝗、竹斑蛾、竹笋蝇、灰项竹毒蛾、竹青虫等。病害主要笋病、楠竹烂脚病(基腐病)、楠竹枯梢病等。对这些病虫害,应本着“治早治小治了”的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实行林业综合防治,结合竹林抚育管理,提高竹林抗病虫能力。
二、楠竹造林技术简介
楠竹造林方法有母竹移栽造林、移蔸造林、移鞭造林和实生苗造林等多种。现将母竹移栽造林技术简介如下:
1、选择好造林地。楠竹具有强大的地下系统,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因此选择造林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层必须深厚。楠竹鞭的生长深度一般在70厘米左右,最深可达1米左右。故应选择土层深度在70厘米以上;二是土壤质地要疏松,竹鞭在地下横向生长,虽然鞭梢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但粘重、板结的土壤或地下障碍物多的土壤,对其竹鞭生长不利;三是水肥条件要好,要求土壤有充分的水分,但又忌水淹,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会造成竹鞭腐烂;四是宜选择原生长有油茶、芒萁等作物的酸性土壤,碱性土壤不宜栽竹;五是宜选择山坡中的中下部位或山谷地带。
2、提早整地。整地是移栽母竹的重要环节,宜选择在造林前的夏、秋、冬季进行。要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可采取全面整地、带状整地或穴状整地等三种不同的整地方式,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一是要遵循有利保持水土,二是坚持穴栽规格为200times;70times;70厘米,且穴格的走向应与山坡等高线一致,挖出的土壤应堆放在外面,任其风化。
3、认真栽好母竹。认真栽好母竹是造林成败的关键,应掌握以下技术要点:
①栽植季节:以12月至次年3月为宜。
②选好母竹:应在竹林边缘选择竹林1—5年生,眉围3—6厘米(酒杯大小)的生长健壮,枝叶繁茂、、竹节饱满、无病虫害、下端竹枝为双杈的行鞭竹为宜。
③挖好母竹:首先沿竹枝分枝方向找出地下竹鞭生长的方向,一般情况下地下竹鞭生长方向与竹枝分布方向一致;选取竹鞭来鞭50—60厘米,去鞭50—70厘米,并用快刀(锄)斩断;竹秆上留5—7盘竹枝,竹梢宜用快刀削成马耳形,及时包扎,防止竹蔸与竹鞭分离或扭曲。④栽好母竹:母竹移栽应做到随挖随栽。栽时应备好水桶、木桩草绳。移栽时先将表土少许倒入穴内,并用一桶水和成泥浆,将母竹移入穴内浆鞭,然后将细土分层踏实(防止用力过猛),覆土三分之二时再浇水一桶后再覆土比原母竹深3—5厘米,并整理成馒头状,最后包扎打好保护桩。一般每亩栽15—45株为宜。
4、抚育管理。造林是基础,抚育培管是关键。要及时抚育培管,对全面整地的造林可采取间种豆科植物等以种代抚;对带状或穴状整地的造林地要及时进行扩穴引鞭与刀抚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在发笋期间严禁牲畜进入林地;忌种芝麻、玉米、红薯等作物。
造林后一般五年可进行卫生间伐,八年后便好进入丰产期。
桃源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李仁智
联系电话:0736—6606967
二0一二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