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山文化终止原因及部族迁徙浅析
城头山文化终止原因及部族迁徙浅析
一、城头山文化终止的原因
经考古鉴定,城头山古城始建于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早期,4800年前城头山文化突然终止,这个中华第一古城人走城空,是什么原因使其部族弃城而去?答案是连续的特大洪水。
1、城头山土城墙的主要功能是防洪。
土城分四层筑成:第一层筑城时间为大溪文化早期,经碳14测定为6000年前,城面宽约2米,高2.5米,底宽约11米,城长1000多米。第四层土城墙总高5米多,顶宽13米,底宽30米,长1000多米,35~50米宽的护城河。
古城墙的功能一般有三:防野兽、防敌人、防洪水。从城头山第一层修筑的土城可推知,为修城取土必挖成宽约15米深2米多的护城河,此护城河防御野兽已足够有余。对于防御敌人的进攻而言,当时的武器为磨制石器,或者已经有了竹制弓箭(城头山遗址未出土铜器),而此处有十多米宽的护城河,高出地面2﹒5米的土城,居高凌下的弓箭射击,守城者占有显著的优势,为了御敌,这个护城河加上2.5米高的土城应当足够了,以后的三次加高加宽土城是没有必要的。唯有防洪的需要,才是进行以后三次工程量更为巨大的加修土城的唯一原因。从土城的外坡坡度为1:3——1;3。5这样的缓坡来看,显然是为了防洪的需要,若为御敌则土城外坡应修成陡坡。
2、城头山古城所处地理位置受到澧水洪水的严重威胁。
城头山古城遗址位于澧水下游的澧阳平原的中西部,澧阳平原地质上属洞庭地凹的西北部,与武陵山尾结壤。见下图(津市西北部的一片地域为澧阳平源):
图1-2-4洞庭地区新构造图(黄第藩等)〔注1〕
“洞庭湖是燕山造山运动时期形成的地堑性盆地”,“北部自第三纪即已存在的华容隆起发生比较普遍的微弱沉降,湖区中部则因强烈拗陷成湖”,洞庭“湖区钻井资料表明,第四纪洞庭湖地区的沉降幅度已达220米(西)~270米(东)”〔注2〕。据现代重复水准测量,近代洞庭地盆仍以6﹒4毫米~11﹒4毫米的速度下沉〔注3〕。澧阳平原是西洞庭湖区的西北角,下沉的速度比东洞庭湖小,我们简单的以沉降速度的最小值年降6﹒4毫米估算,澧阳平原从6000年前至4800年前的1200年间估计应沉降7﹒66米。而在这1200年间城头山的城通过四次加修也只高出原地面5米多。城头山的这个“原地面”是第四纪以来的200多万年间,通过澧水几万次洪水淹没冲积而成的平原,而城头山的城高比地面的沉降值还低了2米多,显然,城头山的“城”受到澧水洪水的严重威胁。
澧水为洞庭湖湘、资、沅、澧四大水系中流域面积较小的一条河流,但径流模数居全省之冠,并以洪水涨落迅速而闻名。澧水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澧水干流属水流切削而成的幼年河谷。源头至桑植一段称上游,水道长96公里,处于高山峻岭之中,两岸山峰海拔高程1000~1200米不等,河道平均坡降为2.67permil;。桑植至石门为中游,水道长266公里,两岸多为丘陵,夹以高山峡谷,两岸山峰大都在海拔500米以上,河道平均坡降为0.745permil;。石门至津市的小渡口为下游,下游北岸就是澧阳平原,地势开阔平坦,现海拔约35~65米左右。澧水与长江三峡同属一个暴雨区,上游有以五道水为中心的降水高值区。 澧水的特点是山高、坡陟、雨大,对下游平原产生的洪水威胁是湖南四水中最为严重的。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1935年出现了历史最大洪水,洪峰流量达3﹒03万方/秒,高出多年平均值的3倍多,澧阳平原一片汪洋,澧县县城被淹。
3、连续的特大洪水可能是城头山人弃城而走的原因。
城头山的土城经过了四次加修,可以作这样的推断:在6000——4800年前的1200年间,是因遭到四次特大洪水的淹没后而采取的修城加城的抗洪措施,有效的挡住了洪水。第五次特大洪水将城淹没后,次年必会采取修复城的溃口,恢复生产生活,城头山人应当不会弃城而去,因为他们已在此经营了一千多年。又因经济重创,没有足够的粮食等物质储备,大洪水后的若干年是无力大规模加修加高土城的。在城头山人经数年准备后,计划再次大规模加修土城前,另一次更大的特大洪水来袭,城头山人绝望了,只得弃城迁徙他乡。
经200多年来的现代水文观测资料证实,特大洪水的连续出现是水文现象的一个规律。如1954年长江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最大洪水,长江宜昌站洪峰流量为 6﹒68万方/秒,为百年一迂洪水,洞庭湖堤垸几乎全部溃决,长江1954年的洪水我们称它为建国以来的特大洪水。历史上长江1860年曾出现了特大洪水,宜昌洪峰流量达9﹒25万方/秒,比1954年的洪水大了近50%。而紧接着十年后的1870年长江又出现了更大的特大洪水,宜昌洪峰流量达到10﹒5万方/秒,枝江流量达到11万方/秒,比1954年的洪水大了80%。1860年(咸丰10年)、1870年(同治九年)长江连续的两次特大洪水给江汉平原、川东平原和洞庭湖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国力严重削弱,洋人大举入侵。长江1954年大洪水来到之前,1948、1949年就连续出现了大洪水。其前长江1931年、1935年也曾连续出现了特大洪水。近代沅水1995年、1996年、1998年连续出现大洪水。澧水1931年、1935年连续出现特大洪水,澧县县城四年内连续两次被淹。世界各国河流大洪水都有连续出现的规律。这种现象被水文学界认定为与“排队原理”相似,就是一行行军队伍,或游行队伍,排头人等速前行,而整个队伍必定出现拥挤段和疏散段,拥挤段踏步前进,而疏散段则要跑步前进。特大洪水总是在时间的序列中常常拥挤在一起,这是一个水文现象的自然规律。
综上所述,城头山人在4800年前弃城而去的主要原因,可以认定是连续出现的特大洪水。
二、城头山人迁徙的可能去向
1、向北过长江,迁徙到现江汉平原的北部——京山县屈家岭一带的可能性很大。屈家岭文化遗址的最早年代是距今5000年,考古发现此遗址中有种植水稻的遗存,地理位置在现江汉平原的北部。
城头山人直接迁徙到很近的现江汉平原的可能性是否定的。因为5000年前江汉平原还没有形成,那时的江汉平原还是一个汪洋大泽——云梦泽。“江汉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陆凹地,云梦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育形成的。由于长江和汉水长期夹带泥沙的充填,至秦汉时期,云梦泽已经形成平原——湖沼形态的地貌景观”,秦汉时期的云梦泽图如下〔注3〕。从此图可以推断,4800年前云梦泽的水面远比秦汉时期为大,因为这时是经过了2000多年长江和汉水的泥沙充填后的地貌。从江陵至武汉长江以北都是汪洋浩渺的云梦大泽。城头山人遭遇了特大洪水之后,绝不可能往汪洋浩渺的云梦泽方向迁徙。
秦汉时期的古云梦泽图〔注4〕
2、是向东南方向的洞庭平原迁徙的可能性极小。洞庭地凹北部有一华容隆起与云梦地凹分隔,不属同一地质板块。4800年前云梦是浩瀚大泽,洞庭地凹虽处下沉地质时期,但秦汉时期的洞庭还是河网交错的平原景观,直到唐宋时期才发育成800里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