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续画人生的圆
科苑续画人生的圆
——记县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光学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命画圆。于时,有人以金钱为圆心画圆,企图用金钱的“光茫”掩饰其生命的空虚;有人以权力为圆心画圆,妄想以权势的显赫掩藏其生命的苍白;hellip;hellip;然而他,却以工作为圆心,近50年来,从在职到退休后都无怨无悔地用点点滴滴的业绩,默默地画着他的人生之圆,得到了党和人民的承认与赞许。他不仅在职时获得过省“百优秘书工作者”、省“人大先进工作者”、市“十佳秘书工作者”、县“十佳公仆”等荣称,而且退休从事老科协事业后,又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就是汉寿县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光学。
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李光学在职工作40余年,早就被广大干群誉为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他一直干到2003年年满60周岁退休,已经是荣誉满身,鲜花满丛,可以说是画上了工作上的圆满句号,按理应该颐养天年,坐享清福了。然而,就在他尚未办好退休手续之际,又被历史地推到县老科协的工作岗位上。
县老科协原来的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公大楼顶端的第六楼,这里设施简陋,除了几个办公桌椅和电话机外,电水壶、热水瓶、小鸿运扇等用品等是驻会人员自带的。只要来这里上班爬楼,也往往是大汗淋淋,气喘呼呼,但老李和大家都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当时,正值他六十寿生诞,用《人生抒怀》的诗章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倏忽人生六十年,回看往事若云烟。残年莫叹桑榆晚,好趁余辉织锦篇。驰聘政坛四十年,是非功过任人谈。清风两袖无羞愧,一片丹心可鉴天。离任去职未卸鞍,老科协会自扬鞭,奉献余热承先统,人生有价永保鲜。”
有人说老科协是份“清闲”工作,只不过是退下来后起个缓冲作用罢了。李光学通过学习老科协章程、江泽民“二middot;四”题词及各级领导讲话和文件精神,特别是学习中办发[2005]9号文件后,对老科协的性质、地位、功能和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深感任务的光荣、责任的重大。老李在老科协工作,不是调节、缓冲自己,而是继续在革命长跑大道上冲刺。秘书长职务是个又苦又累的“工头”,“上管方针路线,下管服务锁事”。从计划拟定、工作安排、会议组织、材料编写、活动开展到为领导、基层、会员服务等各项工作,他都要具体经办操作,有时一个人顶几个人用。他写起材料来那股拼命劲儿是众所周知的,有许多午休时间和节假日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也不知加过多少班,笔耕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体会最深。有好几次,他在家里熬夜加班赶材料,因天冷把脚踏在电烤炉上,脚被高温烫伤了也未察觉。县老科协驻会人员为了既不误事又省钱,坚持分工负责,或是顺便搭班车、或是骑自行车、或是步行,定期将千余份省、市、县老科协会刊和保健书籍分发到全县43个分会、100来个县直单位和“四大家”领导及1000多名老会员手中。2007年,为了迎接常德市老科协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汉寿召开,完成总结一批先进典型,编纂一本《会员风采录》,选编一套“调研文稿集”,编印一套《夕照科苑分外明》画册,办好一个诗词、书画、摄影展览,摄制一部电视专题记录片,组织一台文娱晚会的“七个一”工程而忙得不亦乐乎,有时日夜连台。不少领导和同志赞叹李光学他们比某些在职人员上班还正点、还认真、还辛苦。老李却在心里默黙勉励自己,要用奉献的余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努力开创老科协工作的又一个春天。的确,李光学一头扎进老科协事业中,连续干了9年,历经三届,换了三位会长,他却越干越起劲,越干越有滋味,近几年,汉寿老科协连续被评为省、市先进集体,这里都有着他的点滴心血和辛劳。
他像一根熊熊燃烧的“红蜡烛”
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李光学深深体会到:秘书长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当好参谋、抓好宣传、办好实事、搞好服务。他在这既无名又无利的岗位上奉献,就像一根熊熊燃烧的“红蜡烛”,不惜毁灭自己,也要照亮一方。
为当好领导的超前谋士,探路先锋,李光学总是坚持把上级的精神吃透,把基层的实情摸清,做到思考在先,谋略在先,落实在先。他起草的各类规划、报告、文件等材料都能符合时代潮流、本地实际和领导意图,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为了抓好“三农”服务工作,李光学提出了“科技咨询讲课与科技办点示范、传统农业推优与特色农业开业、扶持个体农户与推进专业合作、业务技术指导与开展综合服务、广泛为农办事与自办经济实体”“五个并举”的建议,不仅在本地实施,而且被省老科协推介。他提出的“搭建lsquo;用武rsquo;平台,解决疑难问题,强化激励机制”的合理化建议被领导采用后,大大调动了老科协人员积极性,他们刻苦攻关先后获86项国家专利,绝大部分已转化为生产力,这在省、市都名列前茅。为帮助抓好社会秩序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李光学提出的“为行管人员lsquo;补课rsquo;,为政法机关评案,为广大群众普法,为后代成长筑防”的举措,在省市创新了老科协服务法制建设内容。为使老科协工作有序运转,他协助领导不断创新了三个方面的运作机制。首先,创新了“临时协调与定期协调的有机结合;专题协调与综合协调的有机结合;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的有机结合;纵向协调与横向协调的有机结合;领导协调与自我协调的有机结合”的协调机制。汉寿县老科协从分会的组建、班子的搭配、活动的开展到“平台”的提供、经费的保障、绿灯的开放等诸多重大问题都是通过运用这些协调机制解决的。同时创新了“各个分会联手,城乡分会互动,协会上下同步,老科协与有关职能部门合力”的配合机制。汉寿县老科协抓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之所以成效显著,主要在于政法和教育分会的联手。“三农”服务工作之所以成果丰硕,也主要是农口和乡镇分会的互动。各项活动的开展之所以有声有色,更是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再者,创新了分会运作机制。即创新了以在位副职为会长,以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为骨干(特别注重常务副会长和秘书长的选配),以老科技人员和经济能人、乡土适用人才为主体,实行“专职副书记(副局长)牵头,科技副乡镇长指导,会长主事,常务副会长和秘书长负责”的分会工作机制,坚持凡分会的重要会议、活动、工作和疑难问题,都首先由在职的会长在党政联系会(或局务会)上提出,这样新老、上下、内外联成整体,问题容易解决,工作便于开展。大家评价老科协的参谋长真是参到了点子上,谋在了要害处。
为了大力宣传老科协工作,李光学坚持笔耕不辍,用心血涂红老科,用才华谱写风流。他在起草规划、总结、汇报、报告、文件和领导讲话材料的同时,先后撰写了100多篇调研文稿、典型经验、通讯报道,其中被各级报刊采用80多篇,有60多篇获奖励,每年撰写的材料达10多万字。他撰写的《谈谈如何当好参谋长》、《浅谈调查研究的技巧》等文章被中央办公厅所办的《秘书工作》、上海大学文学院所办的《秘书》和省委办公厅所办的《当代秘书》等杂志采用,并获二等奖撰写的《试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科学发展观》、《浅谈老科协的自身建设》、《关于如何为老科协会员搭建平台》、《关于农村专业合作社问题初探》、《关于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调查与思考》、《关于老科协会员兴办经济实体的调查与思考》等文稿,在市、县理论研讨会上获奖,并被有关刊物采用。撰写的《县长问计老科协》、《畅撒余辉融冰雪》、《燕舞田野》等文稿被《今日科技苑采用》。撰写的《王老的特殊党费》、《弯道超车、逆势而上》、《两个心愿》、《四帮拓开致富路》、《十年磨双剑,老蚌生奇珠》、《洞庭湖畔的一朵奇葩》、《汉寿县老科协服务“三农”的“三招”》、《直联农产办基点、脐橙低产变高产》、《科技进专合、低产变高产》、《编外科技大军之歌》、《颂耆英高参》等文稿先后被《常德日报》、《常德晚报》、《老年人》、《决策天地》、《常德通讯》、《湖南省老科协通讯》、《常德市老科协通讯》等报刊采用,有的还获《夕阳红》竞赛杯等奖励。除此以外,他担任《夕阳红》会刊的主编,对每期内容都严格把关,认真编审,总是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寓教于文上做文章,使会刊成为了全县广大老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活动园地,而且在省、市都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这些宣传报道,为扩大老科协的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为先进人物树碑立传,用典型推动全盘工作,这是秘书长的天职”。李光学一直把这句话录作座右铭,近些年来,汉寿县老科协涌现出名传三湘四水的40多个先进典型。这些典型的发现和推介,无一个不凝聚着他的一份心意和功劳。如撰写推介的《一蜂酿就百花香》的李玉桃、《夕阳无限胜朝阳》的彭自主、“科技铺就漆彩路”的粱文华、“勇于探索创大业”的丁瑞成、“终身执教不言悔”的肖家气、“夕照洞庭显奇能”的曾照富、“晚秋更著黄花香”的朱能国、“创造发明不休战”的肖光烈、“水电安装领风骚”的梁英武、“科技引领春燕飞”的彭晋先、“好趁余热织锦篇”的王洞定、“献身水利谱华章”的张冰洋、“希望田野写春秋”的何大寿、“倾情下代筑防线”的张茂堂、“老科协的贴心人”的刘定青、“老科协的主心骨”的张克武、“真情倾注老科协”的宋云文等先进典型,不仅被多家报刊报道,还被评为国、省、市先进人物。特别是李玉桃这个典型人物事迹的总结、宣传、推介,使她获得了市、县“优秀共产党员”、“女能人”、国、省、市“科技精英”、“老科技先进工作者”、“农村适用技术推广人才”等多种荣称,并被补选为县老科协副会长。省老科协第一会长熊清泉在全省服务“三农”经验交流会议赞扬说“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李玉桃就是先进典型的代表。如果全省有一百个李玉桃似的先进典型,那就了不得”。这些先进典型的展现,进一步树立了老科协的良好形象,李光学内心感到由衷的欣慰。
他像一道魅力晚霞的“风景线”
晚霞之所以瑰丽,是因为它壮观无暇。李光学之所以受人称赞和尊重,是因为他的无私奉献。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的李光学,可说是与“时髦”无缘。老婆依然是农村家庭妇女,3个子女全靠自谋自业,家庭经济的拮据是可想而知的。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家庭私事很少过问。有时,静下心来扪心自问,他觉得自己作为一名丈夫和父亲,对家庭、对子女是问心有愧的,但他却无怨无悔。在职时曾先后在县粮食局、县政府办、县人大机关等要害部门工作,并担任一定职务,但从未拉过“关系”,退休后更不想为领导添麻烦,解决家庭困难。为了摆脱困境,60多岁的老伴还耕耘着一亩多菜地,一把汗水一把泥,任劳任怨操持着这个家。李光学本人稍一有空闲,也一直坚持在菜地干活,3个子女在他的鼓励下,坚持自立自强,一个外出打工,二个在搞个体经营。
现在县老科协的办公条件虽然大改善了,但新迁的办公地址和住宅的距离却拉大了。李光学每天都要骑着“老掉牙”的破单车上下班,不管风吹雨狂,酷暑严寒,每次往返十来里,从未间断。有次老李上班途中被别人驾驶的摩托车撞伤了软腰,当场闭过气去,可当他缓过气后,就立即赶往办公室撰写材料,直到任务完成才去医院搞点药,后来十多天,他都坚持边上班边治疗,从未耽误“正点”时间。平时,李光学和其他驻会人员一道,无论是上市里开会、办事,还是下基层调研督查,都是搭乘班车,却干得有滋有味,从不讲究派场。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人为了钱可能会分心动摇,可李光学却浑然不动。他时刻在用“五种精神”来鞭策自己,这就是甘于职守,发扬“蜡烛精神”;甘于服务,发扬“黄牛精神”;甘于吃苦,发扬“纤夫精神”;甘于亏己,发扬“清风精神”;甘于奉献,发扬“春蚕精神”。李光学说到做到,他是出了名的“笔杆子”,又是高级经济师,去外面捞钱是轻而易举之事。曾有人登门高薪聘请他到财大气粗的企业去当办公室主管,对于这些,李光学都一一予以拒绝,毅然选择了毫无“油水”的老科协事业。他说:“和一些老科技工作者在一起奉献余热,纵然没有额外待遇,我总感到心里充裕、踏实”。他还坚定地表示:“只要工作上需要,自己身体尚可,我将长期坚持在老科协事业上干下去”。
“征战无穷期,更上一层楼”。李光学今年已达古稀之年,他在“仙寿铭志”诗中抒情:
“风雨人生七十秋,峥嵘岁月堪回首。
亲朋满堂恭华诞,气和心平唱晚曲。
何愁苍颜发白头,生辉夕阳展风流。
天公倘许期颐寿,铭志再攀万丈楼。”
李光学正准备以老当益壮的姿态,擦掉身上的尘土,重新迈开人生的万里长征,为画好自己的人生之圆添上更精彩、更壮观的一笔,用辉煌去途释生命的真谛。
汉寿县老科协驻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