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退休生活三部曲
我的退休生活三部曲
宋惠安
马年是我的本命年,今年七十有二了。退休12年来,热心读书、潜心科普、精心种菜是我的退休生活三部曲。是三部曲旋律的和声,使我的晚年生活唱得非常充实、愉快、幸福。
热心读书做学习型老人
我16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读完初中二年一期就休学了。学休了书不能休。在家务农的日子里,我以书为友,发奋读书。1963年,我欣然被湖北大学农业会计专业录取,成为一名函授大学生。1982年学校给我颁发了大专毕业文凭。我因此以社会闲散科技人才的资格被录用为国家干部,后来担任了乡党委秘书、副乡长。我还参加过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学习,自学农业科学技术。先后发表农业科普文章、论文600多篇。1989年成为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2003年,经湖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评定,我获得高级农艺师职称。读书圆了我的“大学梦”、“作家梦”、“专家梦”。退休后我有了更多的闲心、闲情、闲致,更爱读书了。晚年我喜欢读3类书:一类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钟爱央视《百家讲坛》和相关书籍,象于丹的《论语》心得、《论语》感悟,钱文忠的解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一类是历史和人物传记,党的90周年生日期间,我自费购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二卷4大本,用了3个多月时间通读了一遍,还和其他党史版本做了比较,觉得这部党史史料更充实、更完整,更准确;一类是农业科技,不断更新自己的农业科技知识。而今读书,不为黄金屋,不为颜如玉,不为千钟粟,更不为那一纸文凭的荣誉,只是为了读。问何是福?读书是。我把好书当成无声的挚友,视读书是一种责任,一种需要,一种享受,一种美德。书使我老有所乐,书使我老有所为,书使我感到朝气蓬勃。
潜心科普当学术型老人
退休后我执着科普写作,坚持1月3稿,10多年来写稿410多篇,被采用338篇。我“爬格子”既不是为了捞稿费,也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是把写稿当做退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每当自己的稿子见诸报刊,得到编辑的认可,为读者搭建了科普桥梁,便乐在其中了。一些来访的乡亲和朋友看到我满头银发而精神抖擞,集精会神地坐在电脑前用搜狗拼音输入法敲打着科普稿件时,也无不投以赞许的目光。
科普作品不像文艺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没有浓墨重彩的景物描绘,但也不是冗繁拖沓、沉闷乏味的文字,要使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必须下一番功夫。我给自己定了几条写科普稿的原则。首先是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农业科普文章对科学性要求相当严格。我发挥自己的专长,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文章深入浅出,准确无误,不出漏洞。近些年,我交了10多个专业户朋友,经常走访他们,并在他们的果园、养殖场实地看一看,动手做一做,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生产实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写出了如《当心黑刺粉虱危害柑桔》、《枇杷巧疏花果能增产》、《柑橘大实蝇防控把“四关”》等实用技术科普文章,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第二是力戒贪大。选题不贪大,口子越小越能写得深透;篇幅不贪大,一事一议,不面面俱到。第三是刻意求新,不落俗套。科普创作,贵在创新,我写农业科普文章,力求科学性准,针对性强,立意要新、题目要新、题材要新,形式要新,常“写”常新,常“报”常新,富有新意,不炒剩饭,绝不当“文抄公”。因而多次被《湖南农业》、《湖南科技报》评为优秀通讯员,6次获得省、市优秀科技论文奖,2010年被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评为科普创作积极分子,《柑橘大实蝇防控把“四关”》获第三届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2012年获常德市“模范老科普工作者称号。”
精心种菜成健身型老人
退休后,回乡下老家居住。与老伴过着“我挑水来你浇园”的田园生活。2分菜园是我大显身手的唯一劳动场所。也是我健身的地方,又是我实践园艺技能的园地。现代蔬菜品种日新月异,技术措施也要与时俱进。象油麦、生菜等蔬菜品种,早秋育苗如采用传统方法将会抗生,徒劳无功。只有采取浸种和冰箱低温催芽的措施,才能一播全苗。我把这些种菜新技巧从书本搬到菜园,还“好管闲事”传授给乡邻,甚至有意多育一些蔬菜秧苗无偿让左邻右舍栽种。
我培管菜园也很讲究,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做到无公害。每当一季季的蔬菜,从翠绿的秧苗长成茁壮的菜蔬,采摘下鲜嫩的黄瓜、苦瓜,油亮的茄子、辣椒,肥嫩的白菜、萝卜,细腻的豆角hellip;hellip;不论是自己食用,或是赠送亲友,还是让女儿们带去深圳,这时一种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我生在往后的岁月,将继续唱响“三部曲”,让自己的夕阳时光更加灿烂、更加阳光、更加美满。
通讯处:桃源县盘塘镇老科协邮编:415702 电话:13507367179 邮箱:songha71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