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素有“戏窝子”之称。许多年来,在常德市的文艺活动中,人们经常看到一位台前幕后忙这忙那的老人的身影。
这位老人已年愈八旬,身材高大,满头华发,虽然走路时有些佝偻,但脸上却总是容光焕发,办事撰文思维清晰,毫不含糊。他就是文艺界尽人皆知的诸扬荣老先生。人们尊称他为“诸老总”,戏称“诸老lsquo;虾rsquo; ”。他是市文广新局的离休干部,曾任该局艺术科长,兼任过市文联副主席,现任市老科协文艺分会会长。
在离休后20余年的漫长岁月中,他总是离而不休,始终在艺术园地里辛勤耕耘,曾两度被评为全省五好老干部,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和市“十佳老有所为”之星等。
由于诸扬荣数十年的默默奉献,业绩突出,德高望重,被人们誉为“艺苑常青树”。这棵常青树在春风习习的艺术园地里,枝繁叶茂,光彩照人。
为艺奔忙 永不歇肩
1994年,诸扬荣离休后,一贯热心社会公益性的文化艺术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些文艺活动之中 ,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社会文艺活动家。
市戏剧家协会、市金秋艺术团、市老科协文艺分会、市京剧协会五届老编剧联谊会等由诸扬荣牵头或为主参与组织筹建。这些群团组织的筹建和活动的开展,占据了诸老本该乐享天伦的宝贵时间,他毫无遗憾地为之付出大量心血和精力。
1986年,诸扬荣被选为市剧协主席以后,因为工作出色,深得人心,连任了16年。16年里,市剧协每年都被市文联评为先进单位。2002年,他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要求让贤,没想到在主席会议上再次被大家好心挽留,诸老只得欣然留任。
市金秋艺术团是由诸扬荣和原市歌剧团团长游桂珍发起组建的,诸扬荣出任业务团长11年。11年来,该团演出360多场。每场演出的节目顺序安排和串台词的撰写,都是由他负责完成的。2000年10月底,就在该团一场重要演出的前两天,诸扬荣的尿结石病发作了,痛得他在床上乱滚。但他心里仍然牵挂着演出的事,就用一只手抵着疼痛处,另一只手在床上写串台词。他老伴发现后,把纸笔抢走了。诸扬荣忍着疼痛,恳求说:这些节目内容只有我知道,我不写,会耽误演出的。老伴只好弄来止痛药给他吃,但仍未止痛。这时,有人告诉他一个治结石的偏方,即多喝开水后,沿着楼梯逐级往下跳。他按此方法运动后,疼痛感神奇地消失了。于是,他又继续赶写串台词。这时,赶来看望他的儿子见状,立即生气地报怨道:“您不要命了!”上前就要抢他的笔。诸扬荣笑着说:“我的病已经好了,稿子也写好了,明天可以开演了!”他的话,弄得家人啼笑皆非。
前年,诸扬荣因患脑瘤住院,成功进行了切除手术。大病初愈刚出院,他就写了一个京剧节目,正赶上市京剧协会在电视台演播厅举办的一场迎春京剧专场晚会。他不顾众人劝阻,坚持赶到演播厅观看。不料,因剧场内缺氧,诸扬荣突然昏倒了,当即送往医院急救。次日一早,正逢市老科协文艺分会举行每年一次的迎春团拜会。经过一晚上急救刚刚平复的诸扬荣又准时出现在团拜会的会场。同志们都怨他不该抱病到会,他却笑着说:“请放心,我暂时是不会倒下的!”
市老科协文艺分会是诸扬荣为主办起来的,从成立至今已走过了十二个春秋。在他的带领下,分会曾两次获评全省老科协工作先进集体,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局先后3次在这里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文艺分会被市老科领导称为一个品牌,一面旗帜,是老文艺工作者的一方净土、一方乐土和一方沃土,多次予以推介。诸扬荣也曾几次提出要辞去会长职务,但同志们说:“你别的职务可以辞,但文艺分会前面有一个lsquo;老rsquo;字,这个会长应该是lsquo;终身制rsquo;,你是辞不掉的。”每当这时,老诸只好笑着接受了大家的信任和心意。
近20年来,诸扬荣总是坚持按时上班。他老伴对大家说:“俺老倌子只怕得了一种怪病,别人盼着过双休日好玩,可他却害怕双休日。每逢双休日待在家里,他就坐立不安,好象病恹了,一上班在外面搞工作他就来劲了。”老伙伴们都熟知这些,开玩笑说:“这就是你那位诸老lsquo;虾rsquo;的lsquo;职业病rsquo;!”
现在,诸扬荣已年届八旬,是市老科协市直各分会现任会长中独一无二的长者。他的力量从何而来?有他的自励诗为证,诗曰:“人到老来也平常,走步干事习文章,健身只需一味药,lsquo;忙rsquo;字是个好药方。”
举贤荐能 甘为人梯
诸扬荣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社会文艺活动家,还是大家公认的慧眼识才的伯乐。
在市文化局担任艺术科长期间,诸扬荣曾与当时主持工作的副局长万振湘等一道,组建了一支闻名全国的专业戏剧创作队伍。这支队伍鼎盛时期有48人,创作了不少在全省、全国获奖的剧目。因此,常德曾被文化部称为全国三大戏剧创作基地之一。
就是这样一支创作队伍,成长、造就了一批很有影响的作家。现在在全省乃至全国颇负盛名的一级作家盛和煜、水运宪、汪荡平,就是当时由老诸等人做了许多工作,把他们从工厂选拔到文化部门来的。享受国务院津贴,被命名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曲艺家、农民出身的一级剧作家黄士元,是诸扬荣骑着自行车从乡里招来的。著名女作家刘京仪,原在临澧县的税务部门工作,诸扬荣发现后连续跑了多次,将其挖来从事专业创作。已故剧作家彭道诚因错划为右派,在当时的常德师专喂猪、刻钢板,接受劳动教养。当时,诸扬荣曾派人替他喂猪、刻钢板换他出来写作,后来,帮助他安排在市戏工室搞创作。彭道诚创作出《血溅东王府》、《石达开出朝》等一批很有影响的作品,还当上了地区戏工室的副主任。
还有一个河南的戏剧作者王岳松,曾错划右派以后,拖着一部板车,从湖北辗转到了湖南常德,收容所发现他板车上拖有一麻布袋全是剧稿,便交给地区戏工室审看,诸扬荣见流浪汉写的全是剧本,文笔甚好,便立即赶到桃源农村找到这个人。经过了解后,诸扬荣建议安排在桃源县汉剧团搞创作。不久,这位作者创作和改编出一批质量较好的剧本,丰富了剧团的演出剧目。
诸扬荣对发现和培养作者,不徇私情,不抱成见,不看一时一事,而是很有耐心,秉公办事。比如临澧县文联原副主席、已故剧作家于乾浩在县创作组两年中没有写出一个剧本。该县有关领导便打算把他调回农村中学去教书。诸扬荣知道后,立即跑到县里做工作,他说培养一个作者不容易,要让作者有一个实践锻炼的过程。一年以后,于乾浩果然连续创作了小戏《换猪》,晋京演出;大戏《警世姻缘》也在省里获金奖。
长期工作实践中,诸扬荣与剧作者、剧团的演员以及戏剧界的朋友们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崇高的威信,大家一致公认他是全市戏剧界的领军人物。著名剧作家黄士元曾撰文,称赞老诸是他“永远的师傅”,并以《诸扬荣先生永不老》为题,赋诗一首:
德高望重诸主席,新著首发扬喜气。
一生辉煌荣故里,从事文艺先研戏。
离休仍舞生花笔,骏马扬鞭永奋蹄。
谁说年高不强起?耋寿犹举老骥旗!
津市作家王泸在他出版的文集中称赞恩师诸扬荣:“人品若山崇峻极,情怀如水共清幽。”全国著名剧作家盛和煜,曾在报刊上撰文称:诸老师为人,古君子之风,也不过如此!
倾心创作 持之以恒
诸扬荣出身行伍,总共只读了八年书,但他却与文书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居然凭着他的勤奋和天赋,成为了一位自学成才的优秀戏剧曲艺作家,加入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的行列。他的名字和小传,被收入国家级艺术大典。
在职时,诸扬荣曾与人共同创作过大型剧本《心红眼亮》、《李定国》、《人生的答卷》、《发霉的钞票》等,并在中央或省里获奖。
离休后,原本应该颐养晚年,乐享天伦,但诸扬荣却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和惊人的毅力投入到创作之中。1996年5月,市委老干局组建市金秋艺术团后,身为业务副团长的诸扬荣亲手创作了《俏婆婆上大学》、《老英雄赞》、《夸老虾》、《夕阳情怀》、《报答》等20多个节目。丝弦《俏婆婆上大学》2004年参加全省会演荣获金奖后,又代表湖南省参加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一举获得群星奖金奖,填补了常德的空白。
前些年,应潇湘电影厂之约,诸扬荣还创作出反映宋教仁业绩的电影《宋教仁》和反映关心下一代的电视剧《晨昏曲》各一部。近几年中,他还撰写了散文、通讯、回忆录及理论文章等100多篇。其中《温州演出市场启示录》、《农民喜爱的大篷车剧团》等在国家报刊物发表,在省内报刊发表的《常德文艺演出变革录》、《戏胆杂谈》、《三靠起家的作家》、《话说常德四门》等文章,均获得读者一致好评。
2003年,诸扬荣结集出版了他的作品集《戏缘》一书,共计25万多字。去年,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二本文集《戏韵》。
在诸扬荣专著《戏韵》首发式上,有新老市级领导11位和文艺界重量级代表人物数十人出席。人们一致盛赞诸老的人品、文品,许多人在发言中提出,要求市委、市政府给他颁发终身成就奖。有一位网友在网上题诗,集中表达了人们的心声:
春光满沅澧,梨园出传奇。
笔耕六十载,伯乐为人梯。
艺术春长在,老树发新机。
常德诸扬荣,德艺古来稀。
我们衷心祝福:诸扬荣这棵艺术沃土中的常青树,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更加郁郁葱葱,熠熠生辉!
|
|
刘钧涛 |
|
在我30多年的文化工作经历中,大部分时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因此,我对“百团大赛”这样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倍感亲切,感触很深,“百团大赛”真正传递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正能量。
可以说,“百团大赛”构建了群众文化的创新平台。改革开放进程中,群众文化受僵化、保守的传统思想观念的禁锢,曾一度使人手足无措。某些旧的观念让不少文化馆(站)陷于迷茫,流于形式缺乏生机的活动,造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局面,群众若即若离,门庭日渐冷落。我市“百团大赛”的举办,让群众参与,群众享受,形成了“城乡互动,全民同乐“的生动局面,无疑给群众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给群众文化事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也成就了一个响亮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百团大赛”激活了人民群众的文艺创造力。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蕴藏着极大的文艺创造力。大赛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民间文艺团体、优秀文艺人才和文艺精品。以往埋藏在民间的绝活、拿手好戏都充分展示出来。特别是几乎被遗忘了的傩戏、傩舞、哭嫁、插秧歌、虾灯舞、薅草锣鼓、草把龙、板凳龙等民间艺术形式被挖掘、展示出来,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百团大赛”提升了文化服务的供给力。当前,人民群众对自身文化权益的追求和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文化服务已成为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百团大赛”的成功举办,顺应民意,从人民群众中发掘文化创作的动力和潜力,提高了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百团大赛”的演出均在广场、社区、露天体育场举行,且适时进行电视直播,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盛宴”。今年,在市文化馆还专门开设了“百团大赛剧场”,每周两场民间文艺团体轮流演出,让群众免费观看。这既有效巩固和延伸了大赛的成果,也大大提升了文化服务的供给力和影响力。正如老百姓说的:多了一个唱戏的,就少了一个吵架的;多了一个跳舞的,就少了一个打牌的;多一点健康的,就是少一个低俗的。
当然,举办“百团大赛”不能满足现状,就此止步。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赛成果,加强对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和生产的引导,提高民间艺人的创作、编导水平,促进他们与专业作者和专业导演的结合,从而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增强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对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的规范化管理,拓展农村文化市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