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对桃源县农技推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整个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对于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增强农业的科技支撑和保障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开展实验示范,围绕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做了大量艰苦细致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全县农业技术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农村经济总量的增加,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县作为农业大县,又是全国的商品粮基地县、油料生产大县、绿茶出口优势区域县、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与科技强县和打造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相比较,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推广意识有待增强。主要是全社会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不高,意识淡薄。有的地方认为,农业技术推广是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的事、农技推广人员的事、农民群众自己的事,因而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依法抓好农技推广的自觉性不强,导致组织引导缺位。个别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领取基本工资之后,根本就没有尽到技术推广人员的责任。他们往往只呆在办公室里,与农民完全脱离联系。其知识长期停留在学校学习的那些科技理论知识上,缺少反复多次的实践论证,技术含量还亟待提高。有些农业技术人员,虽然掌握有先进的农业技术,但他们的技术似乎只是为了科研、评定职称和增加薪金的,而不是真正为农业发展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群体脱节,直接导致了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利用,降低了先进农业技术的进村入户率。
其次,推广保障脆弱乏力。一方面,县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资长期靠自己解决。据了解,从1995年3月至2004年12月,县级农技人员的工资,经历过由完全靠经营创收解决到财政负担基本工资三分之一的过程,直到2006年才得到基本保障;另一方面,乡镇农技推广长期没有工作经费。乡镇农技人员的基本工资从2012年元月起,才由县财政按季度与每人每月400元(2013年增加到500元)补贴一道打卡发放。由于推广经费不足,仪器设备和专项经费没有保障,农技推广业务活动及公益性调查研究、试验示范工作开展困难,直接影响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步伐。
再次,推广队伍不甚精良。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知识面较窄,技术老化,不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据统计,我县现有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将近半数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村组干部改行过来的,83middot;2%的人只有初中文化。他们经过多年实际工作锻炼,对传统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业专业环境较为熟悉,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物流知识却感到陌生。面对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总觉得农业技术推广责任重大,但又感到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据了解,由于受管理体制和经济条件限制,不少乡镇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未能做到专职专用。目前,全县乡镇的95名农技人员,坚持在岗的不到60%,长年在外打工的超过40%。全县半数乡镇农技站没有站房,办公无固定场所,在岗人员以开门面经营农资谋生,根本无瑕顾及技术推广。据反映,有个乡的农技站长长期无固定收入,不得不给林业站守卡,靠收取育林基金提成维持生计。有个农学本科毕业、在基层工作多年的乡农技站工作人员,认为在农技站工作没得想头,后来遁入空门,成了佛教信徒。
第四,推广环境亟待优化。主要体现在农民群众科技素质参差不齐。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水平偏低,具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47%。另外,7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在外打工或经商,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些上了年纪的男女劳动力。农村从业人员的这种状况,客观上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普及速度,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效果。特别是那些经济条件落后地方的农民,生产上遇到难题之后,往往听天由命,很少请技术人员指导,加上有些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农民不得不按传统办法进行生产。
针对我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一、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公益性职能。要建立健全县、
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完善农技服务体系。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食品安全法》以及《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乡镇需要专门从事农业技术、农产品检测、农业环境保护和植物保护的专业人员,以确保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就我县实际情况而言,当务之急是整合乡镇推广队伍,实行人员收编。严格实行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分开,切实履行好关键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预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公益性职能。同时,针对乡镇农技推广队伍普遍存在的年纪大、知识老的问题,该退的退,该分离的分离出去进行经营性服务,业务骨干不足的乡镇由县局下派或招聘一批农业院校毕业生,用以充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二、加大经费保障力度,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要建立
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投入” 的农业生产投入机制。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农业科技普及推广的硬性支出,用以调动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要加大对乡镇农技站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一是要改善农技人员的工作条件,提高其福利待遇;二是要安排解决少数乡镇农技站无站房的问题,尽量保证增添仪器设备的经费;三是要安排农技推广培训工作经费,确保培训规模及频率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求相适应;四是要增加对农业补贴的支出。严格执行按照国家标准,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优惠政策;推行种植大户单列补贴,对于种粮大户实施土地流转和开展双季稻种植实行专项补贴,以提高其积极性。
三、层层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集中办班培训是传播农业技术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各级各类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民素质教育学校,大力开展对农技人员尤其是农民群众的再教育,如“农业生产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工程” 等专项培训。另一方面,加强对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组织或龙头企业的技术培训,围绕推广良种良法良制,定期重点轮训,扩大培训规模,增加培训人数,提高培训覆盖率,提升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四、构建网络推广手段,提升农技服务水平。要在搭好县乡两级推广框架的同时,建立村级推广服务组织,或者配备村农技服务人员。一是统筹科技推广服务。千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要固定一名专业技术员蹲点指导;500亩以上的要安排兼职技术员上门指导,其他大户要明确流动技术员定期指导。二是大力培育农机、植保等中介服务机构,采取统防统治、机插机收的方式,促进农技推广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三是运用农民信箱、电视电话、广播喇叭、宣传栏目、声讯服务、因特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农业信息发布窗口,实现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全覆盖。要在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支持的同时,整合现有村级党建服务网络,在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农技站建立起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网络体系建成、巩固与完善。
五、健全推广服务机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要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要在继续推行科技下乡、科技承包和公司加农户等成功做法的同时,加快种植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催生新型生产经营体,推广清洁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推行区域化种植,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积极探索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有效形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坚持以科技支撑为依托、形成以政府科技推广体系为主体,以科研、教学单位、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和涉农企业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动县域农业科技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攀升,致力打造一批质量安全、品质优良、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均高的农产品品牌,以抢占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县域农业经济效益,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2014年4月28日)